近日,受造假风波影响,日本国土交通省(下称“国交省”)对丰田汽车下达“整改令”。针对汽车量产所需的认证违规问题,要求丰田在一个月以内提交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提案。
国交省已于7月31日向丰田首席执行官佐藤恒治递交整改命令书,这是国交省首次向丰田下达整改令。国交省调查发现,丰田汽车旗下7款量产车型在生产认证过程中存在问题,包括卡罗拉Fielder、卡罗拉Axio和Yaris Cross 3款量产车型及4款已停产车型,其中一款雷克萨斯品牌SUV车型RX等共7款车型的认证数据存在造假行为,涉及噪音测试、制动装置测试等方面。
丰田汽车方面表示,已接受整改令,并将着手进行必要的改革以确保其认证操作的合规性。丰田中国发表声明称,经过对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进行确认,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与本次事件无关。
这不是丰田汽车首次出现造假行为。6月3日,丰田汽车公司发布信息称,截至今年4月底,该公司测试违规行为所涉及的车辆总数约为170万辆。自2009年以来,该公司在车辆噪音测试、发动机测试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涉及的车辆总数约为435万辆。而此次检查揭露了丰田汽车另外七种车型中普遍存在的故意不当行为和违规行为,这些行为以前从未被披露。
日本车企集体陷入了数据造假风波,这一事件起源于日本大发汽车。大发汽车是丰田的全资子公司,约占丰田集团全球汽车销量的4%。去年4月份,一名来自大发汽车公司内部的举报者,向日本交通部门提交了有关这家公司的造假资料。举报内容显示,大发汽车在完成相关车型的撞击测试时,对测试数据进行造假,然后提交给监管机构。同年12月21日,日本国土交通省突击搜查了大发在大阪的总部,而12月20日,日本大发汽车发布了一份多达162页的第三方调查报告书。经查,除4月的车门饰件造假和5月的杆侧碰撞测试造假外,还发现25个新测试项目存在174起造假案件,被确认为欺诈的车型数量为64款车型和3款发动机,包括已经停产的车型。此前,这家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被发现操纵碰撞安全测试结果,且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迫使该公司停止所有发货。大发为丰田、马自达汽车和斯巴鲁等多个主要品牌提供汽车和零部件。
自大发汽车造假丑闻被曝光后,国交省指示共85家汽车生产公司调查是否存在类似情况。今年6月份,国交省通报,丰田、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铃木5家日本车企在量产认证申请过程中存在碰撞数据造假、发动机功率测试舞弊、刹车测试成绩造假等违规行为。涉事5家车企的38种车型存在认证欺诈问题。具体而言,丰田在碰撞测试数据上造假,马自达篡改发动机功率测试的控制软件,雅马哈在不合规条件下进行噪声测试,本田在噪声测试数据上造假,铃木在刹车测试上造假等等。
近年来,日本车企造假事件频发。2016年4月,三菱汽车公司时任社长相川哲郎承认,该公司有4款微型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测试中存在违规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共涉及62.5万辆汽车。2022年3月,日野汽车被曝出引擎尾气排放和油耗数据造假的丑闻,该公司在2016年还曾向国交省提交尾气排放和油耗的虚假数据。
造假丑闻对丰田汽车业绩产生了直接影响。丰田集团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生产和出口业绩报告显示,包括子公司日野和大发汽车在内,上半年全球销量(包括子公司日野和大发汽车)为516.2万辆,同比减少4.7%;全球产量为507.5万辆,同比减少9.8%。其中,今年6月份全球产量大幅下滑12.9%至8.0万辆,创下2022年12月以来最大跌幅,这也是该公司连续第五个月产量下滑。
外媒分析认为,管理层为缩短研发周期、谋求短期利益,下达不合理的任务指标,迫使一线工作人员不得不铤而走险。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丰田章男此前也在记者会上表示,企业生产周期和程序漫长复杂、没有人能掌握全部流程,可能都是造假原因。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日本车企在燃油车领域的优势也正在消退。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日本车企份额正快速下降。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已连续三年下滑,从2020年的 24.1%下滑至 2023年的17%。今年上半年,日系车在华累计销量约为146.60万辆,同比下降12.4%。其中,本田汽车近期在华迎来重大调整,即将关闭或停产在中国的7家汽车工厂中的2家。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地广汽丰田经销商处获悉,店端已下调销量指标,降幅约20%,同时通过阶梯式奖金池的激励方式鼓励经销商多提车。
日本国土交通省日前发表声明称,丰田、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铃木的38种车型在用于量产的认证申请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
每卖出10辆车,就有近6辆是自主品牌。
由于在许多海外市场的产量下降,丰田汽车5月的全球产量下降4%至812191辆,为连续第四个月下滑,其中在中国的下滑尤为明显,降幅达到22%。
华尔街到陆家嘴精选丨美股科技股走势分化 如何选择?SpaceX获NASA大合同 航空航天机会几何?耐克绩后大跌 消费股还有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