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破除“500强崇拜”,倡导质量型增长

第一财经 2024-08-06 23:04:28 听新闻

作者:秦新安    责编:任绍敏

随着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我们对现代企业的追求应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一年一度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昨天发布,跟往年一样,今年的榜单再次在国内引来诸多关注。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新一期榜单的变化情况,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上榜企业的"喜报"和人们的热议。

今年,中国共有133家公司上榜,比去年减少9家,总数位居全球第二。全球第一的美国有139家公司上榜,比去年增加3家。许多报道专门提到:这是自2018年之后,中国上榜公司数量首次少于美国。

想必连美国《财富》杂志自己都没料到,这份由他们创设的普通公司营收排名榜单,会在异国受到如此重视,并且经久不衰。无数中国企业以进入"世界500强"为巨大荣耀,不少地方政府也以辖区拥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为标志性政绩。为了增加"世界500强"数量,一些地方不惜以包括巨额资金奖励在内的诸多优惠政策扶企、引企。

不可否认,"世界500强"中不乏优秀企业,中国企业从难登榜单到与世界级大公司平起平坐,也是值得欣慰之事。然而,在当前国内对现代企业的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国家经济强调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还把一个唯规模论的评比奉为圭臬,就未免显得不合时宜。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世界500强"是怎么评的说起。《财富》杂志的这个榜单其实很简单,主要依据企业同一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虽然也会列出利润、资产、股东权益、净利率、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但这些真的都只是"列出",而不会对排名产生任何影响。是以,很多亏损企业也能上榜。像今年的榜单上,就有33家公司未能实现盈利,其中包括6家中国公司。

而即便是"赚钱"的公司,也不一定是优质公司,而是鱼龙混杂。只要达到营收额全球第500名的门槛(需企业申请参选),就都是"世界500强",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因此,从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两项重要指标——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很多"世界500强"不如榜单之外的企业,甚至整体平均水平亦不如。

这方面,企业和产业研究专家何志毅教授去年做过一个研究。他将2023年的"世界500强"与全球45306家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发现前者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6.8%,低于后者的7.8%;前者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6%,低于后者的12.0%。两项都是全球上市公司胜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上榜企业的平均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均不如A股公司整体。

由此可见,所谓"世界500强",其实只是营业收入规模大,但可能大而不强、大而不优。“500强”更准确来说是“500大”。过去多个案例也证明,很多上榜企业空有其大,身体"虚胖",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上榜容易,落榜也容易,甚至会"猝死"。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一众曾经上榜又落榜的国内房地产企业最为典型。

全榜如此,榜单上中国企业的表现甚至还在平均水平之下。今年,全榜单500家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销售收益率分别为59亿美元、7.2%,上榜中国内地及香港企业的平均数分别只有39亿美元、4.7%制榜方将所有企业按照经营领域进行分类,上榜中国内地及香港企业分属15个经营领域。在这15个经营领域中,仅有4个领域的企业整体销售收益率超过5%,即金融、零售、电信和高技术领域。

在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50家公司中,只有两家中国公司——奇瑞控股以35%的净资产收益率位列第40,拼多多以32.1%的成绩列第47位。两项指标均在5%以下的公司比比皆是,例如,中国排名第一的公司国家电网的净利率为1.7%,净资产收益率为2.7%;民企浙江荣盛的净利率为0.1%,净资产收益率为1.2%;地方国企广西投资的净利率为0.2%,净资产收益率为1.8%……

当然,企业经营业绩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不同年份也会有所波动,不能仅凭某一年、某个阶段的业绩下定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承担着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使命任务,其业绩也不好跟纯市场企业直接相比。但无论如何,跻身"世界500强"并不等同于认证"世界优质企业",也可能只是"世界庞大企业",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做企业,又大又强固然好,不大但强的细分冠军、隐形冠军,也值得推崇。唯有光大不强,或者外强内弱,是最要不得的。这种企业,登上"世界500强"榜单又如何?

随着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我们对现代企业的追求应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这其实跟我们当前倡导的经济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即从片面追求GDP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我国已明确提出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破除盲目的规模崇拜,杜绝不顾质量、只求体量的短视行为,尤其不搞简单粗暴的拼凑堆叠式企业兼并,坚决走质量增长型之路。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