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务院新闻办9月12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与经济情景的适配性,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间我国财政宏观调控实现了很多新的突破,力度上更加给力,工具上更加丰富,发力上更加精准,时机上更加灵活。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服务于宏观经济治理目标,进而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四五”时期的财政政策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一方面,在支持创新驱动、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进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加力,推动公共资金和资源、带动社会资源聚焦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以科学设计与管理提升财政政策质效,以财政政策效能提升放大其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从202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到2022年的“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023年的“加力提效”,2024年的“提质增效”,到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保持政策取向不变、力度调整的同时,注重政策质量与效益,已成为财政政策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规划衔接、目标统筹、政策协同、工具创新、预期管理等方面。
第一,财政政策更加注重与国家战略规划体系的衔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要“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十四五”时期,积极财政政策在调节供给与需求、促进宏观调控目标实现的同时,更加注重衔接国家发展中长期规划,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十四五”规划中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大国内市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重大战略任务,均是近年来财政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
第二,更加注重多元目标的统筹。
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速度、质量、效益、安全等多重目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且遭受了疫情等重大事件冲击的背景下,除传统的宏观调控目标外,财政政策需要考虑更加多元化的目标,在多元目标中做好统筹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的关键。“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综合考虑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目标,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重大经济结构优化、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更加注重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同。
高质量发展的多元目标之间具有整体性和协同性,需要各类宏观政策目标取向一致,发挥合力。近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重要会议都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同性不断增强,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抵御重大风险冲击等方面发挥了“合力”。2024年二、三季度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主要包括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大力提振资本市场等,具体政策也体现了各项宏观政策的紧密协同。
第四,更加注重政策工具的系统集成与优化创新。
整体性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基于系统观念进行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需要对各领域改革、各项宏观政策进行系统集成,并基于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宏观政策进行优化创新。“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把各项政策工具组合起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组合效应。
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了减税降费、财政补助、直达资金、特别国债等工具;为逆转经济下行压力,2024年四季度及2025年上半年,财政政策组合运用了赤字、专项债、国债、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工具。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因地制宜推动政策工具的优化创新,不断充实财政政策工具箱,转移支付资金直达机制、超长期特别国债、消费者直接补贴、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和存量商品房等政策工具均在特定领域或环节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五,更加注重政策预期管理。
现代经济运行的高度信息化和高流动性,使得市场主体学习能力、一致行为倾向不断强化,叠加高杠杆的放大效应,预期管理在宏观政策中越发重要,有效的预期管理能够放大政策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部署中就提出了“健全预期管理机制”的要求。“十四五”时期,财政宏观调控的时机上更加灵活。抓住时间窗口,政策出台能早则早,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确保早落地、早见效。财政部门建立了透明、稳定的政策信息发布与沟通机制,及时、全面、权威、有效地发布、解读财政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改善了社会预期。
(石英华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武靖州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