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目标与手段,孰能偏废?
内需方面,全国房价呈现加速下行,百强房企1-7月销售额降幅达40%,拿地金额下降38%。企业“补税”、政府“过紧日子”等环境下,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有记录以来(除2022年)最低。基建收益与成本匹配难度加大,叠加化债压力,资金端或有收缩。制造业生产指标降至历史低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PMI创历史同期最低。
海外方面,美国经济趋缓、日本货币收紧、中东冲突等叠加,短期扰动全球市场。美联储降息在即,但其服务业PMI持续上行,经济仍有韧性。美大选等不确定性引致避险需求,或主导后续美元回升,人民币汇率压力短期有缓释但未必彻底消除。我国出口近期尚可,不过鉴于海外制造业景气已趋回落,后续外贸或将有所调整。
价格方面,“弱现实”格局重新主导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即便存在海内外政策宽松预期,短期仍难抵挡经济基本面的拖累。随着新开工收缩传导到竣工端,国内地产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价格打压仍将加剧。暑期酒店、机票等价格同比明显回落,去年服务消费价格对CPI的支撑今年难现。预计PPI、CPI同比均再度面临下行压力。
政策方面,“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求之下,逆周期调节概率加大,但“保持战略定力”。房地产宏观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权衡进程,仍影响公共政策的实质力度。专项债发行有望加速,但用途似有向存量化债倾斜的态势,而非优先用于增量项目。如何通过利率手段激发有效信贷需求,或是货币方面的当务之急。
风险提示:预期非线性变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在国新办吹风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可以实现的。实现这个目标,也绝非轻而易举,必须付出非常艰苦的努力。
根据《意见》确定的时间表,到2027年,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基本建立。
预计2025年中国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CPI增速目标为2%左右,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赤字率提高至4%,新增专项债规模增加至4.2万亿-4.5万亿,货币政策将延续适度宽松。
李斌:要对前六个月的销量势能建立起足够强的意识。
政策制定者仍应审查研究资金的分配方式以确保其科学性,还应该鼓励在承担合理风险的情况下对更新颖想法和研究人员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