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依靠基建来闭合产出缺口也有风险,尤其是当基建高峰已过,重任得让地产、消费等均衡分担。
经济存在同比“幻觉”时,即使环比走弱,政策往往保有定力,何况年度目标压力不大。
展望明年,趋向5.0%左右的GDP目标将更接近潜在增速。在此基础上,整体价格有望摆脱负增长。中央更主动加杠杆打开了明年经济的想象空间,名义GDP中枢或将在波动中有所抬升。当然,化解地产风险依然是关键。
政策的抓手是关键。近年来基建发力,无疑是稳经济的主力,但对消费拉动有限。
地产和化债政策侧重防风险,而非逆周期发力。基建投资将抬升,已审批项目有所预示。或有增量政策工具,但规模有限。
直觉上,居民收入决定了其住房等购买力。但反直觉的是,历史上商品房销售的回升大都是在居民收入的低迷时期,当期收入并非制约购房的决定性变量。
大V有话说 | 疫后地产政策放松更多城市的销售相对更好,表明政策对于地产并未失效。大中户型的销售占比持续抬升,也折射出改善性需求的客观存在。若更多一、二线城市推行“认房不认贷”等,将有助于需求释放。
大V有话说 | 房企违约风险再度高企,房地产市场的负向反馈循环仍未打破。尽管我国出口有新三样等结构亮点,但整体趋势下行。
大V有话说 | 展望未来,房地产走弱与地方财政趋紧的关联可能更加明显。各地因城施策的调整频度或将有所加快。
疫情已逝,城镇调查失业率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但青年失业率却屡创历史新高。但调查失业率数据的整体改善,或与部分退出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未能纳入统计有关。青年失业率高企与总需求不足直接关联,高校毕业生创新高也推升今年就业压力。过往当青年失业率高企,但整体失业率低于年度目标时,总需求政策大幅加力的动力未必强烈,而是倚重以工代赈等结构性政策。当前调查失业率数据整体改善,但与PMI从业人员指数等宏观指标有所差异。过往当整体失业率低于年度目标时,政策大幅加码的动力未必强烈,而是倚重结构性措施。
更集中的逆周期政策发力,或要等到经济同比和环比更为同步趋缓的三季度。
现实利率似高于按照传统经济增长和通胀拟合的水平,财政也强调以收定支的原则,或都与高质量发展格局之下,珍惜正常政策空间、跨周期调节等理念有关。物价低位徘徊之下,实际利率还将维持相对高位,这将引致未来经济环比继续下行。
只要结构调好了,潜在增速就能够上来,还有就是时机的问题,然后是处理总需求和政策之间关系的问题。
尽管疫后各国供应链修复,但外贸订单具有一定黏性。我国份额疫后“回吐”的速度较疫时“抢夺”更慢。
展望未来,前期积压的刚需仍在释放,地产修复历程尚未结束。鉴于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以及政策最宽松时已过,地产实际回升幅度温和。低基数下3月有望实现销售同比转正。保交楼支撑建安投资,但拿地扩张尚待时日,房地产投资全年或修复至零增速。
三年来受到疫情、地产等多重拖累,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率显著抬升并创新高。展望新年,“以收定支”的财政现实,加之相对审慎的预算赤字安排,或预示着未来财政支出强度是有限的。
与过往经济上升期不同,疫情期间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攀升并非其主动加大负债引起的,更多是资产较快收缩的被动结果。展望新年,随着疫情冲击的消退,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的受损进程或将终结。
但参考疫后亚洲经济体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艰难历程,剔除基数效应后,下半年我国消费动力可能有所趋缓。展望新年,防疫优化后最为关键的第一波疫情峰值终将过去,生活场景打开有助于消费阶段性回暖。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