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货币政策规则还是财政政策规则,目前对“GDP量”的权重都超过了对“价”的权重,价格的权重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科技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传统经济基本面,但最终将趋同于有效需求的持续性。
春节以来,电影票房和出行人数虽显繁荣,但旅游等人均消费有所下降,消费提振的关键在于谁来“买单”,是居民自身还是政策补贴,而我国居民的主要存量资产为住房,占比超过50%,因此地产等相关资产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显著。
鉴于我国数字化进程较快,叠加地产调整等引致的价格压力,逆周期政策的超常规发力或更显迫切性。
展望新年,逆周期政策加码是大势所趋,但其目标侧重GDP的“量”还是“价”,将很大程度影响执行力度和最终效果。
以价换量是市场主体在需求收缩下的被动反应,普遍存在于内需和外需行业,反映了经济低于潜在增速的负产出缺口,扭转这一现象需要超常规总需求政策和房地产纾困。
稳定房地产的关键在于实施超常规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改变居民对存量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预期。
存量政策落实对投资等的温和拉动将滞后体现。叠加短期外需回升概率,或有望支撑1-2个季度的实际GDP趋稳进程。
鉴于关税实施和地产趋弱的节奏,明年二季度可能迎来更多挑战。参照历史经验,增量政策到时或有加码。
随着美大选落定、美联储继续降息等,我国利率政策的空间可更灵活。
随着主要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或将滞后对明年外需有支撑。
易在预期,难亦预期。
未来新增的财力能多大程度对冲土地收入的收缩,多大程度直接用于经济稳增长目标,依然面临诸多分流。
当微观主体预期不足时,唯有公共部门“逆势”发力才能弥补需求缺口。
本文由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撰写,讨论了内需、海外因素、价格以及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风险提示:预期的非线性变化。
展望未来,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我国逆周期政策预计有所加力,尤其是考虑到二季度经济趋缓的显著惯性。
降息发生在美大选年份,美元往往呈现升值。其背后原因或是,美国大选及政策不确定性加剧避险需求,从而支撑美元汇率。
宏观政策定力依然较强。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