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伟,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事件:8月13日,央行公布7月中国金融数据,信贷余额同比下行0.1个百分点至8.6%,社融存量同比上行0.1个百分点至8.2%,M2同比上行0.1个百分点至0.1%。
核心观点:信用不足问题凸显,财政可能成为破局关键。
综述:7月金融数据反映出当前居民端、企业端信心不足,财政发力开始加快但力度不够,地产为代表的其他宏观调控效果偏弱等问题。
居民端信贷趋弱或显示居民信心不足,更倾向于减少债务而非消费和购房。7月新增中长贷仅有100亿,与地产高频数据走势相匹配,另外居民短贷当月新增-2156亿,处于历史同期较弱水平。结合7月BCI企业招工前瞻指数较6月下行4.4至50.0,央行最新调查数据中居民中“更多储蓄”占比维持在61.5%的高位的数据表现,居民现在通过债务来平滑自身消费、购房的信心并非十分充足。
企业端中长贷回落或映射未来投资潜力不足,M1增速下降、企业短贷不足以及票据的增长较快或显示企业的现金流维持紧平衡。7月企业中长贷新增1300亿,为2016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结合出口的边际回落、消费低位增长,以及PMI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企业或在担忧未来需求的增长速度。而M1同比增速再度下探显示出当前企业销售并不通畅,只能更多依赖票据融资来保证自身现金流平衡,也可能反映当前需求侧有边际下行压力。
财政对经济支持的斜率在改善,体现在对社融的支撑,和新增财政存款偏低两方面,但力度仍有所不足。7月财政存款少增成为支撑M2的主要力量来源之一,财政支出的加速可能开始托底经济。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达6910亿,成为新增社融的绝对主导,但具体到政府债券融资结构内部,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进度仍然缓慢,当月仅发行2815亿,累计发行进度仅有45.5%,自2019年以来发行速度仅快于没有提前下达的2021年。
重申观点: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如何打破“弱信用”,我们认为后续财政政策的发力可能是破局的关键。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压力阶段性缓解,但24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传递出对于汇率的担忧仍存,货币政策难连续放松。7月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可能成为支撑下半年经济的关键一环。
常规跟踪:信贷正增长依赖票据融资,M1增速再度下探。
7月信贷新增2600亿,同比少增859亿,低于市场预期。拆分结构来看,企业短贷新增-5500亿,同比少增1715亿,企业中长贷新增1300亿,同比少增1412亿),票据融资新增5586亿,同比多增1989亿。居民贷款(新增-2100亿)同比少增93亿,较6月收缩有所放缓,其中居民短贷新增-2156亿、中长贷新增100亿。
7月社融新增7708亿,同比多增2343亿,低于市场预期。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767亿,同比少增1131亿。政府债券融资新增6910亿,同比多增2802亿。企业债券新增2028亿,同比多增738亿。表外融资中,未贴现汇票新增-1075亿,同比多增888亿,委托贷款新增346亿,同比多增338亿,信托贷款新增-26亿,同比少增256亿。
7月M2同比上行0.1个百分点至6.3%,M1同比再度下行1.6%至-6.6%。其中,企业存款新增-17800亿,同比少增2500亿,居民存款新增-3300亿,同比少减4793亿,财政存款新增6453亿,同比少增2625亿。
风险提示
财政政策年内超预期,货币政策宽松超预期,房地产形势变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近10年来,标普500指数9月平均下跌近2%。
曾经的千元股难逃“茅台魔咒”,股价大幅回落。
越来越多中国的药物研究及开发企业开始转向采购本土公司生产的试剂。但跨国企业发展历史更长,在高端产品的技术方面具有很深的“护城河”。
如果外部关税政策、内部超级工程、消费刺激等三大变量形成共振,中国企业有望在微光中迈出小步,从“防御性守住”转向“试探性出击”。
外卖的“最后100米”到底怎么送尚无统一行业标准,但许多物业公司的落地经验行之有效,兼顾了效率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