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面向未来最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造行业备受市场关注。
8月28~29日,由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召开。
大会现场开展了系列产业对接和签约活动,计划设立首支生物制造主题产业基金,签约项目和基金总规模达百亿元级。
生物制造作为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正在食品、医药、材料、化工及能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加快渗透。
赛迪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约1万亿元,随着基因检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的加速普及应用,传统行业能够低成本优化或重塑生产过程,新型材料、产品持续涌现,生物制造产业规模有望迎来跨越式增长。
大会上发布的《2024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观察》(下称《观察》)指出,生物制造是将生物体的功能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核心在于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和加工。作为一种新型制造范式,生物制造不仅为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人类健康、材料创新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机遇。
目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4%,低于美、欧、日的11%、6.2%、3.2%,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预计未来10年,石油化工、煤化工产品的35%可被生物制造产品替代,生物制造潜力巨大。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观察》提到,国家层面政策之外,“十四五”以来,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山东、新疆等20余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支持、规范类政策。北京、深圳、常州、无锡等地均设立了生物制造相关专项基金。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在大会上表示,要从“赋能基础研究”和“赋能生物工程”两个层面“做好当下”。建立健全从基础研发、成果转化到应用落地的支持体系,做好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管理,加强科学监管,为生物制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也表示,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化是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高校和科研机构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要通过技术许可、联合研发、创业孵化等多种方式,加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还需要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各展所长,通过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共同进步,持续挖掘生物制造技术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观察》建议,当前需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国家级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完善生物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明定和完善生物制造相关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各行业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更加迫切地需要以算力设施为代表的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来畅通要素流动、经济循环的“大动脉”。
大会吸引了400多家企业参加,邀请了150余位金融机构代表参与供需对接,助推生物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金壮龙表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
编者按:未来产业作为前瞻性新兴产业,具备成长为先导性产业或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潜力,是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支撑。第一财经持续关注未来产业,通过一线走访和案头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陆续推出《未来产业系列白皮书》。合成生物为系列白皮书第二期关注议题。
1-7月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354亿元,同比增长3%,增速与上半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