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将对水生态开展考核试算,科学反映各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研究全国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方法,建立健全水生态标准规范,支撑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30日)召开的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介绍,2023年,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明确了在50个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社会关注度高的水体,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确定考核基数。2025年开展第一次考核。
他介绍,评分细则构建了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以水生境保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为支撑的14项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将“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内涵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层面,包括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一些具体指标。
“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黄小赠介绍,试点开展了全面监测调查,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点湖泊水库共设置了331个点位,每年开展两次水生态监测,掌握第一手的数据。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观测等技术手段,分析研判水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反馈地方,第一时间溯源整改。组织技术力量,深入一线调研帮扶,分析问题背后的症结,指导地方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保护修复。
黄小赠介绍,评分细则的发布和实施,对长江流域水生态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得到显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95.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与2022年相比增加了34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同比增加3种;刀鲚时隔30年,再次上溯到长江中游江段和洞庭湖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上升至1249头,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23.4%。“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景在沿江省市频频出现。
8月30日,生态环境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
饮用水源水安全保障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黄小赠介绍,生态环境部聚焦长江经济带水源保护,今年刚刚出台了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保护区边界标志设立、环境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提升沿江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针对少数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源,第一时间进行预警通报,指导帮扶地方分析问题成因,采取污染整治,水源替代等综合措施,切实防范风险。
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下达水污染防治资金891亿元,支持各地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实施重点工程项目3900余个,有力支撑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支持指导全国24个省份28个流域(河段)签订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激发了流域上下游协同保护积极性。
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2024年1-6月,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8.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虽然全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面源污染防治仍是薄弱环节,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较大,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处于起步阶段,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人民群众期待、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黄小赠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扎实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研究制定饮用水水源水环境质量标准、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制订技术导则,发布农药、淀粉、柠檬酸等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补齐国家排放标准体系短板弱项。
“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连续4年针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加速“一企一策”考核探索 国资国企开启“个性化”考核新阶段
生态环境部将督促各地尽快完成部门职能分工,逐步解决噪声污染管理职能不清问题,继续开展噪声投诉典型案件督办。
在规范油气开采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过程污染要求的同时,可大幅降低油气开采企业废物处理处置费用
今年,生态环境部将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考核,压实地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