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加力信号明显。
8月30日,财政部调研小组公开《2024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用超1.8万字篇幅详细介绍了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但更为关键的是对后期财政政策进行展望,明确了下一步财政政策六大重点工作。
其中,下一步财政部第一项重点工作,是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而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前7个月,全国广义财政收入(-5.4%)和广义财政支出(-2%)均出现下滑,市场人士对后续财政加力稳经济多有期待。而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要求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因此后期财政政策加力符合市场预期,但具体如何加力受到关注。而《报告》明确了下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的五大要点:
·加力支持“两新”工作。统筹安排和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通过增规模、降门槛、扩范围、简流程,优化设备更新支持方式;通过增强地方自主权、发挥地方创造力,支持地方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实施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等政策。
·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着力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持续优化和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更好发挥关税等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优化调整进口税收政策。
·切实加强与货币等其他政策协同。综合运用政策性金融、贴息奖补、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支持和撬动更多资金精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密切跟踪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继续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提高收入质量,合理加快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及时评估和完善政策举措,健全重大政策和项目跟踪监督机制,推动政策和资金尽早落地显效。
今年中国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即“两新”),7月份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比如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并将对于纳入相关部门备选项目清单、符合设备更新相关再贷款条件的经营主体,中央财政对贷款本金每年贴息由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后续财政进一步加力支持“两新”工作将是看点。
面对国有有效需求不足,扩大政府投资也是应对策略之一。不过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明显慢于去年,因此财政部要求下一步加快专项债发行,从而提振投资稳经济。市场普遍预计第三季度将是专项债发行高峰期。
《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49万亿元、支持项目1.6万个,其中用作项目资本金1648亿元;合理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保障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推动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
根据《报告》,下一步第二项财政重点工作,是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这包括民生、农业、科技、保交房、抗灾救灾等领域。比如落实财政资金奖补和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扎实推进房地产“三大工程”建设,配合做好保交房相关工作,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财政部部署的下一步第三项财政重点工作,是筑牢兜实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
近些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有所加大,一些基层“三保”支出压力较大。上述《报告》一如既往强调了压实“三保”责任,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要,加强监控外,还提出通过规范管理和深化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激励相容、约束有力的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
《报告》称,财政部上半年压实地方各级“三保”保障责任,强化监测预警,切实筑牢兜实“三保”底线。
比如,今年按照全国总体3%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上半年下达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资金9280.66亿元,支持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报告》明确,下一步第四大财政重点工作,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比如,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加快压降平台数量和隐性债务规模。完善专项债券管理制度,强化项目资产管理、收入归集,确保按时偿还、不出风险。
近年来,审计发现一些专项债项目收益不及预期,甚至一些项目运行后没有收益,无法依靠项目收益还本付息,财政支出压力大。
《报告》中,第五大财政重点工作,是扎实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比如,加强源头管理,建立健全事前评估机制,将事前评估嵌入新增和到期延续重大政策、项目决策程序,坚决防止超财力出台政策、新上项目。
第六大财政重点工作,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不久前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下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主要任务。《报告》提出,通过推进消费税改革、合理配置地方税权、理顺税费关系等措施,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制度,更好发挥直接税组织收入、调节分配的重要作用。
或需通过增加中央政府赤字,以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
10月份或是观察财政增量政策的重要窗口。
今年前8个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下降2.9%,保持必要财政支出是否会增发国债等受关注。
人民银行以数量招标方式买入该笔国债,符合此前惯例。
央行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