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进行专项研究以来,人民银行关于数字人民币的研究至今已有10年之久。
“经过6年多的研发、4年多的试点,加起来10年多,已经初步验证了数字人民币在理论、业务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也力图使之与数字经济实现更好的兼容性。”9月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陆磊表示,中国研发数字人民币体系,旨在创建一种以满足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形式的新型人民币发行和运行体系。
在基础框架体系方面,陆磊表示,结合研发试点总体情况和中国实际,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运营机构”的双层运营架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
此外,稳妥推进研发试点,持续探索创新应用场景。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在17个省(区、市)开展试点,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持续探索,形成了一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方案,在拉动居民消费、推动绿色转型、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数字人民币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今年6月末,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达7万亿元。
陆磊表示,一方面,央行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研发应用无障碍适老化、智能合约等创新产品和功能。完善数字人民币的受理环境,以扩大覆盖面,提升使用的便利度。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提升境外来华人员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便利度。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把握数字化发展大趋势,持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巩固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基础。
陆磊指出,顺应数字经济的法定货币体系建设,是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组织目前高度关注的课题。到目前,还很难说有一个单一模式或成功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泰国银行(泰国央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建设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下称“货币桥”)项目宣布进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
陆磊表示,货币桥项目主要致力于探索解决跨境支付存在的短板。各参与方司法管辖区内的参与机构已经可以结合实际需要,按照相关程序有序开展真实交易。此外,二十国集团(G20)提出了关于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议,多个国际组织也从不同角度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
陆磊进一步称,中国人民银行愿意在双边和多边合作框架下,积极参与、共同研究改善跨境支付相关安排,促进国际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国人民银行将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监管、运营、自律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数字货币研究所从未组织登记或认购“数字资产”、发放“数字资产红利”等。
我们认为,从金融高水平开放、离岸市场发展和数字化浪潮三个维度审视,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东风”已至、未来可期。
与往年服贸会对比,在多个试点地区密集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以及使用场景持续拓宽的背景下,公众对数字人民币已不再陌生,参与度以及认知程度都在不断提高。
突出改革引领,扭住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