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农民种地想要不看天吃饭该怎么办?你肯定会说,这还不容易,温室大棚了解一下。那我再问一句,总不能把所有土地都盖上个盖子吧?你是不是就会陷入了沉思……设想有这样一种垂直农场,种地可以像盖楼一样,3层、6层、9层,平地起高楼地给你种菜,让你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原本需要在特定气候条件下才能种植的蔬菜水果,你觉得如何?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秦楚汉就是一个一心想要做成垂直农场的创业者。
秦楚汉,1992年出生,墨泉生物创始人。他希望通过技术赋能立体种植,在室内构建出适合不同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从而大幅提升种植效率。
秦楚汉
墨泉生物创始人
串点成线 我的经历我做主
出生在上海的秦楚汉,高二时去了加拿大读书,在西安大略大学的前两年他学的是经济学,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种理想状态下的经济假设,他更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做一些能落地应用的事情,于是他在大三那年转到了非常火热的计算机专业。在他看来,能改变生活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所以整个大学期间,他都在不断地“折腾”,先是创业做了一个众包物流项目,又参与了全球首款智能自行车的研发制造,后来又加入了北美最大的华人对冲基金,经历了从软件到硬件,从研发、产品、供应链,再到资金的各个环节。这些经历就像一个个小圆点,标注着他的能力边界,直到有一天,秦楚汉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天花板又非常高的创业机会,正式创办了立体种植项目,这时候他的垂直农场仿佛变成了一根线,把前面所有的小圆点全部都串了起来。
秦楚汉制作的第一个垂直农场的雏形-----手工木架
“IT男”种地 我坚信我的坚持
虽然身为一个名校的“IT男”,曾经的创业项目也都很硬核,但是秦楚汉却觉得农业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这不仅因为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花花草草,更是因为初一的一堂地理课上老师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老师说当时的中国是8、9个农民才可以养活1个城市人口,而在美国1个农民可以养活35个城市人口,这样的种植效率差距让他当时受到很大的震撼,心里那颗想做农业的种子在那时候就种下了。在有了第一个垂直农场雏形后,秦楚汉更是理清了思路,确定了方向。传统的农业种植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与水,通过AI技术一定可以创造、模拟出一个自然环境,再通过实时的调控来满足不同植物的种植需求。这是一个本体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立体种植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采集植物的实时数据,构建出植物在生长环境下最需要的人造气候,让它们可以更高效率、更健康、更安全地生长。2017年5月,秦楚汉的Mary Ag在加拿大诞生,这是一家精准室内农业公司,专注于与大数据和Al深度集成的自动化垂直农业技术。公司在北美完成了数千万元融资,并在加拿大证券交易所上市。2022年,秦楚汉带着团队的原班人马,正式把这项技术从加拿大带回了中国。
随着聊天的深入,我们有了一个新的疑问。自从1999年垂直农场这个概念被提出,再到2012年新加坡一家垂直农业技术公司正式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商业化的垂直农场,到今天也已经过去了10多年,这个看上去很美的种植模式,为何一直没有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它的难点究竟在哪儿呢?
秦楚汉和他的垂直农场
做一个乐观的长期主义者
明明学着风口上的IT专业,却转身扎进了并不酷炫且需要“老火慢炖”的农业领域,在采访中我们多次问秦楚汉,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没后悔过吗?他每次都坚定地笑着说,自己是一个长期主义者,而且是一个乐观的长期主义者,他坚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他也相信技术可以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基于国内现在非常好的农业基础和农业数字化升级的需求,这样的行业一定会等来风口,他只需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就足够了。
秦楚汉的植物生长记录
在聊天快结束的时候,秦楚汉给我们解释了公司的名字为什么叫墨泉。因为把墨泉两字拆开,植物生长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里面:黑土+白水,只要有了这些,大自然就可以生生不息。“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辛梓
采访人:辛梓
撰 稿:辛梓
编 辑:秦妮
摄 像:杨立培 钱晓鑫 姜一鹤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