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碳中和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零碳峰会圆桌热议

第一财经 2024-09-11 19:52:50 听新闻

作者:童言    责编:计亚

作为绿色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又将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潜力有多大?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如何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可持续发展浪潮下,作为绿色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又将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潜力有多大?

在日前举行的2024第一财经零碳峰会上,一场名为《新质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圆桌讨论中,环旭电子副总经理、董秘史金鹏,锦浪科技副总经理陆荷峰,国新咨询首席研究员朱清艳,上海证券研究所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周绪艳等嘉宾从新能源、智能制造、ESG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

周绪艳在讨论中表示,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或次新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资料,以及范围更广阔的劳动对象。在周绪艳看来,当传统增长方式难以持续的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未来的发力点,“而新质生产力就是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可持续发展一个有效的路径。”周绪艳说。

朱清艳认为,新质生产力比较核心的部分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这就相当于我们快爬到山顶,即将翻过一座山,迎来下一座山。随之而来的一个情况就是,既有的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基础设施等形态已发生了变化。”

针对上述观点,朱清艳解释说:“从经济层面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关系在新时代呈现出新面貌。我们期待劳动者提高素质和技能,给人的自由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但也应看到,尽管我们的设备、工具已历经多次迭代更新,但面对的劳动对象却比从前更多了,作业形态也比从前更复杂;从产业形态来说,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尚存很大空间,在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挖;从企业层面来说,新质生产力将使许多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里变得更有作为,甚至能够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微观主体。”

新质生产力“利”在哪儿?

谈及新质生产力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史金鹏在讨论中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据悉,环旭电子位于张江的智能制造的标杆工厂,去年年底实现了关灯生产区域的全面升级。其中,机械手臂或机器人手臂比过去增加了2.5倍,此外工厂还导入了工业4.0技术AGV运输、智能仓储,自动物料等智能制造技术,最终实现产值增长2倍以上的亮眼业绩。

无独有偶,作为一家从事生产逆变器的光伏企业,锦浪科技近年来也通过实现网络数据的可视化、积极推行绿电等措施,推动自身企业在生产力方面的提升。在陆荷峰看来,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保障。把新质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就要求企业不仅仅是建设一个“黑灯工厂”,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把新质生产力和社会、环境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史金鹏认为,以环旭电子为例,做好可持续发展这项大课题,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许多的正向效果。据了解,环旭电子早在五年前就成立了“永续委员会”,并制定了与ESG相关的手册和章程。如今,五年过去了,在MSCI的ESG评级中,企业从一开始的B跃升到现在的3B。这在行业中属于比较优异的成绩。

史金鹏说:“对市场而言,现在ESG相关的投资越来越受到投资机构的关注,ESG评级不好的公司甚至连股票池进不去,这表明投资机构也正越发注重企业的增长潜力。”

对于新质生产力将如何有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史金鹏也坦言,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企业还必须顾及眼前的业绩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其实能够较好地做到两者兼顾,通过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短期业绩,长期来看,也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还有这些难关要过

随着多项相关产业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脚步正不断加快。但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仍有诸多挑战亟需克服。

周绪艳表示,首先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家知道,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需要一段相当长的周期,且需要很高的容错率,这个背后就需要大量的耐心资本等。其次,就整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来说,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但新质生产力对可持续发展的正向效果如何进行衡量?从定性和定量的维度,具体采用哪些指标,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许多企业的发展观念也有待转变。对ESG进行多年观察的周绪艳就表示,“很多企业宁愿更倾向于先看别人,看到价值、有回报了再做。”

为此,朱清艳表示,事实上,如何平衡新质生产力和ESG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大挑战。她说:“新质生产力助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些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这些创新也将面临着诸多受限因素。”

朱清艳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技术并非想实现就能轻易实现。比如,一家企业已建好生产线,但由于产品不符合新的ESG要求,或没达到绿色低碳化标准,又或者在其他方面的质量不够,就必须尽快撤掉更新。实际上,很多企业都会遇到上述情况。”

此外,在资源节约和对环境友好的评价上,针对不同的考察对象,评价目标和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评估一个经济组织或一家企业,和评估一个区域,对两者之间的考量就有很多差别。”朱清艳说。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