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简介
许菱娜,GEN(全球经济发展联盟)创始人,拥有丰富的跨文化企业管理经验,长期致力于通过ESG理念与本地化策略,助力中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出海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国企业出海已从“可选项”逐渐成为“必选项”。然而,如何真正在异国扎根,实现本土融合与长远共赢,仍是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近日,GEN创始人许菱娜在接受我们专访时,分享了GEN如何围绕“certify(认证)- comply(合规)- compete(竞争)”三大核心维度,系统构建企业出海支持体系,帮助它们在海外走得更稳、更远。
许菱娜指出,不少中国企业家仍抱着“且战且走”的心态出海,但她强调,“我们鼓励企业‘有备而去’,而非因准备不足而在当地受挫,留下负面印象后被迫撤回。”她认为,成功的出海必须在前期做好充分调研与战略认证,而GEN正是要成为企业身边的“导航者”,助其在目标市场实现深度融入与可持续发展。
1. ESG不是标签,而是解锁本土认同的钥匙
在被问及GEN如何具体推动企业在ESG领域实践落地时,许菱娜讲述了一个来自印尼化工厂的案例。
该工厂在环境(E)与治理(G)方面投入显著,不仅建厂合规、使用太阳能供电,也实现了污水零污染。然而运营一年后,企业仍感到“水土不服”。
“我们从ESG的社会(S)维度切入,重新诊断,发现关键痛点在于‘人的连接’。”许菱娜谈到,派驻当地的工程师因厂区位置偏远、生活单调,缺乏归属感,普遍不愿久留,进而影响整体生产效率。
GEN由此提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解决方案:他们注意到工程师中不少热爱篮球,而当地社区教育资源有限,许多儿童放学后无所事事,甚至面临社会风险。于是,GEN推动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发起“下班后篮球营”,让中国工程师带领孩子们打球。
“一个看似简单的‘Social Good’项目,却带来多赢的局面,”许菱娜说,“孩子们有了健康的课余活动,工程师们也在付出中感受到成就与温暖。企业把这段经历转化为内部文化素材,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渐渐地,工程师们自愿延长了派驻时间,生产效率也稳步提升。
“ESG不是应付检查的表面文章,而是融入运营的血肉。出海企业必须重视人与人的连接,从解决社会痛点入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成功。”许菱娜总结道。
2. 信任,是出海路上最珍贵的通行证
当被问及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最大挑战,许菱娜毫不犹豫地回答:“Trust(信任)。没有信任,再完美的商业模式也难以扎根。”
她指出,信任缺失既源于文化隔阂,也与历史认知有关。许菱娜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幼年时亲历印尼排华风波,早早体会到身份认同的艰难。“正因如此,我理解在异国他乡建立信任多么不易,而GEN想做的,正是那座信任的桥梁。”
为此,她搭建了一个覆盖多国的“本土顾问网络”,成员不仅熟悉商业与政策,更深耕当地社会与文化。“我们为企业精准匹配‘在地合伙人’,他们能指出那些报表上看不见的陷阱,比如某地工人技能结构、某社区对教育的特殊重视……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
许菱娜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关键转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有使命也有能力重塑全球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她强调,“一带一路”等倡议搭建了宏观框架,而真正赢得信任,要靠一个个具体项目、一次次社区互动、一场场真诚沟通。
“当一家中国企业不仅带来就业,还帮助社区孩子健康成长,当地人会自然产生认同——‘你们是真心来做好事的’。这种基于人心的信任,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她说。
3. 对年轻变革者的建议:思行合一,从“一平方米”做起
访谈接近尾声,话题自然转向了年轻一代。面对“如何参与全球化变革”的提问,许菱娜女士给出了诚恳而富有深意的建议:“年轻人想做大事很正常,但一定要记住: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放眼全球,脚踏实地)。年轻人不妨从‘做好自己的‘一平方米’开始’,做跨文化的连接者。告诉所有人:我们是有心来做事的,我们是带着责任而来的,我们是为了共同的繁荣。”
安永将继续始终秉承“建设更美好的商业世界”的愿景,与各方继续携手推动ESG的全球实践与创新发展。我们愿以专业服务为底,ESG为笔,书写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商业未来!
ESG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成为驱动资本市场价值回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具。
作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广交会充分反映出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整体趋势。
央企ESG评级分数中枢呈现逐年提升趋势。
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养乐多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致力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