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粤港澳大湾区联动越南,重塑两地产业链关系

第一财经 2024-09-11 21:42:38 听新闻

作者:李小瑛 ▪ 梁育填    责编:任绍敏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深化与越南的经济合作,转向生产与消费在国外、研发与设计在国内的新“两头在外”全球化模式。

随着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联系减弱,中国与东盟尤其是越南之间经贸联系的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外循环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型。长期以来,包括珠三角和港澳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与越南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贸易和投资往来。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作用下,越南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产业替代与互补关系并存。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深化与越南的经济合作,转向生产与消费在国外、研发与设计在国内的新“两头在外”全球化模式。这一模式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转向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的中高端,在此基础上推进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河内首都经济区为核心的中越沿海经济带建设,共建中越经济命运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外循环”的结构转型

一是东盟尤其是越南与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往来增强。

中国—东盟关系再升级。南海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2009年起,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以来,东盟首次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总量在近三十年内扩大了85倍,且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冠疫情冲击和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之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并生效进一步有效提升了亚太地区合作的活力与韧性,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建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今年以来,中越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前7个月双边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逾20%。

中越外交关系升温。中越携手打造中越命运共同体为大湾区提升在南海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提供了政策支撑。2023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两廊一圈”框架对接的合作规划等,推动中国与越南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2024年8月18日至20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来华进行国事访问。

二是大湾区“外循环”的合作伙伴从发达经济体向东盟等新兴市场转变。

加入WTO以来,中国东南沿海世界工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制造以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对接英美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市场,在此过程中,中国沿海地区的企业借力全球市场,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低端逐渐往中高端攀升。

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展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动去中国化的一系列政策,并通过友岸生产等方式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连接区域,在欧美去中国化进程中一马当先,而近年来东盟成为大湾区对外贸易的重点区域。广东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并于2018年超过欧盟。

粤港澳大湾区对接越南的现状分析

其一,中国广东、中国香港与越南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贸易和投资联系。

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广东省是越南在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省。近十年来,广东对越南的进出口总额整体呈增长态势。2021年广东省与越南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占越南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投资方面,广东省企业积极在越南投资,对越南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个数和投资额逐年递增。2020年,广东对越南的直接投资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分别为61个、8538万美元,越南获得的广东省FDI项目数在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香港。

与此同时,中国香港与越南在各领域合作关系呈快速发展势头。中国香港是越南第七大贸易伙伴,也是对越投资的第五大外国投资商。事实上,中国香港从越南进口货值的70%会转口到中国内地,占越南出口到中国内地的货物总额的20%。

其二,粤港澳大湾区与越南产业替代与互补并存。

越南制造业大多停留在产品代工或者组装出口阶段,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本土创新能力较弱。相比之下广东制造具有基础扎实、产业链完整、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等优势。

现阶段越南制造凭借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与各主要经济体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FTA)带来的市场准入便利及关税优势这三大优势吸引了众多产业移入,基本形成了从东亚等国家进口原材料与中间品,再加工后出口到美国的贸易模式。特别是2018年后,越南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与向美国出口的比例同时上升,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从粤港澳大湾区等中国沿海地区进口,再加工并出口至美国的模式。

在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生产领域,越南对大湾区形成一定的替代作用。在中美贸易争端日益升级的背景下,部分珠三角的企业为了规避高额关税的影响搬迁至越南,以减轻产品的进出口成本。搬迁至越南的企业和工厂,绝大部分以拼装、加工为主要业务。

在高技术产品生产领域,越南与大湾区之间形成明显的上下游互补关系。以越南与珠三角双边贸易中金额最高的电子和机械零部件为例,珠三角与越南在该产业链中的进出口产品并未出现重合,珠三角和越南分别处于该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位置。当前,越南国内还缺乏较为完整的供应链,整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越南出口仍较大程度依赖于从大湾区进口,大湾区对越南的出口中,中间品占比最高达接近70%。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或可将越南视作大湾区制造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

长期来看,越南的产业竞争对大湾区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低端制造业的外流能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释放出更多空间,倒逼产业升级。同时,需进一步夯实大湾区在研发设计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防范中高端产业链外迁的风险。

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推动区域产业链重组布局和升级

随着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直接经济联系的减弱,以及中国与东南沿海周边国家,尤其是越南之间经贸联系的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外循环的角色也将发生重大转型与挑战。具体思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旧的“两头在外”全球化模式(即总部研发设计和消费市场均在海外发达经济体,生产环节在国内),转向新的“两头在外”(生产环节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消费市场在海外发达经济体,总部研发设计环节在国内)全球化模式。

第二,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位置,转向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的中高端,在出口导向的“雁阵模式”中向头雁位置转换。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以自身的创新驱动带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经贸合作中夯实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辐射力。

(李小瑛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梁育填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