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擦亮“新能源之都”名片

2024-09-23 11:29:40 听新闻

作者:章俊    责编:张健

常州作为“工业明星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奠定的发展根基上,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转型阵痛,通过创新驱动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功塑造了“新能源之都”的形象,并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上展现出强劲势头,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本文作者章俊,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本文来源一财号“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策划,更多“大V话家乡”请点击这里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奠定发展根基的基础上,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我国经济在乘风破浪中勇毅前行,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的家乡常州作为“工业明星城市”,既拥有光辉的历史,也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面临转型的阵痛,最终在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成就“新能源之都”的美誉,并且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光辉的历史,苏南模式的代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常州凭借强有力的政府之手整合资金、劳动力、设备等要素,集中力量兴办乡镇企业,同时在面向农业主战场、注重技术改良与产业链集群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常州形成了以农机、纺织、无线电、化工为代表的八条产业集群,拥有常柴牌柴油机、红梅牌照相机等一批享誉全国的产品,轻工业实力全国闻名,谱写了“农字当头滚雪球” “小桌子上唱大戏” “双手舞出八条龙”等生动的工业发展故事,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全国中小城市学习的典范。

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常州发展压力渐显。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开放型、外向型经济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苏锡常中的苏州、无锡在地缘优势和开放政策影响下,引进外资成效明显,经济取得较快发展,而常州在缺少地缘优势、集体经济改制进展缓慢、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等因素影响下,和苏州、无锡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改革开放之初,常州GDP总量和苏州相当。1990年常州GDP总量和苏州的差距超百亿,此后进一步拉大,2001年二者GDP之间的差距超千亿元,常州经济发展面临“标兵在迅跑,追兵在狂奔”的挑战,“苏锡常”有成为“苏锡无常”的趋势。

因地制宜谋发展,常州成就“新能源之都”。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常州摒弃唯GDP的发展观,对标深圳,较早地开始探索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2007年,常州将自主创新确立为第一发展方略,并且跳出江苏看常州,以市区面积相当的深圳为标杆,久久为功,争取实现由“常州制造”向“常州创造”的变化。2009年,在立足自身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的优势之上,常州战略性地提出培育发展新能源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提出加快推动十大产业链建设计划,新能源产业也位列其中。政府的有为之手在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产业链相关产业发展,叠加常州民营企业的大胆创新,“新能源之都”成为常州一张靓丽的名片。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680.7亿元,增长15%,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位居全国第一,“发储送用网”一体化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已初步构建。在新能源产业驱动下,2023年常州GDP总量跨过万亿元台阶,成为江苏第五座万亿之城,同时也是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在发展新能源产业基础之上,常州坚持以创新为根基,持续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第三大改革任务单独成章,凸显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近年来,常州围绕自身的创新生态和新能源产业禀赋,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低空经济、氢能、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以低空经济为例,常州以动力电池为切入口,发力低空经济。目前全市拥有产业链重点企业近300家,几乎覆盖了电池、航电、飞控、机身结构与内饰、基础设施等低空产业全链条。

未来,常州仍需锚定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尽管常州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如新能源产业部分核心技术仍需依赖进口。产业应用场景拓展还需进一步加力,比如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经济社会整体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高端人来供给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常州可从做优做强链主企业、畅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等方面发力,立足本地禀赋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常州在不断突破既往、超越自我中“走在前、做示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深圳: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不断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打造“智慧城市”,重点推进政务云二期、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一期等信息基础设施项目。

47 03-10 21:08

田轩:对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二):初心、创新和信心 | 大V看两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民生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重点关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并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49 03-07 19:00

孙文华:从量到质:2025年金融政策的“积极防守”战略与新时代经济逻辑 | 大V看两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融政策体现了“积极-防守”的思路,特别是“积极”的方面,强调了资本市场的平台作用、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战略。

42 03-07 16:22

国家发改委主任:将聚焦“资金、人才、生态”三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

郑栅洁表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资金、人才、生态”,抓好3个重点。

56 03-06 16:35

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资本市场“包容性”如何增强

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形成、完善公司治理、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有可为。

303 03-03 21:38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