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江瀚,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本文来源一财号“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策划,更多“大V话家乡”请点击这里。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对于我的家乡合肥我都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愫。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合肥最大的特点就是“小”,一个老环城路几乎涵盖了合肥绝大多数的区域,那个时候的合肥虽然身为省会,却是众多城市中的“小透明”,在东部的一众明星城市中完全不显眼,说是个大号的“县城”都不为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说起合肥,不再是两个胖胖欢迎你,“中国风投之都”的称号享誉全网,科大讯飞、京东方、蔚来汽车、阳光电源、国轩高科、长鑫存储、联宝电子、美亚光电等一众知名科技企业汇聚合肥,成为了合肥创新道路上的一张张名片。
风投似乎是合肥的注解,但仅仅也只是合肥的一角,明星企业的确让合肥的创新之名传遍全国,但是合肥的经济增长其实是多元组合拳,一方面,不断接纳国家城镇化红利,持续扩大城市广度和深度,真正让曾经的小合肥变成了如今的大合肥。另一方面,持续拥抱产业转移和升级,上世纪九十年代合肥就是中国的重要家电生产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再结合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分院等一众知名高校院所的人才基础,让合肥可以有效承接长三角的制造业转移,并且迅速形成规模经济,利用产业集聚迅速形成了广泛的产业生态网,最终才给招商引资也就是网络上说的“风投”带来了真正的基础。
如今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合肥更需要做的是“更加创新,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创新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根基,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合肥当前已经抢占了创新的先发生态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合肥需要的是更加创新,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合肥奠定了创新的人才动能,在这样的情况更加深化产学研融合,吸引更多的人才落地合肥、扎根合肥,在当前产业集聚的产业生态的基础上,持续转型不断创新,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让创新成为合肥的第一驱动力。
其次,合肥需要更加开放,合肥这些年已经全方位融入世界产业生态体系当中,所谓的风投更多的则是承接产业转移,真正推动产业链的落地,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作用,用更加开放的态度欢迎全球更多的企业落户合肥,只有全球视野的开放才能给合肥的产业发展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
第三,合肥需要更加包容,合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向东融入长三角,向西助推中部各省崛起,地理区位优势显著,但是合肥不仅是安徽人的合肥,更需要是全国人的合肥,用更好的营商环境、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用更加包容的心态让事业留人。
家乡合肥的成长令人欣喜,但“风投”这条雪道道阻且长,合肥开局可谓是旗开得胜,但要持续发展不仅要做网红的风投之城,更要像巴菲特说的那样,找一条更深更长的雪道,让合肥的产业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真正做到行则将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设立十年来,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4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浦东将出台境外投资、跨境结算、数据出境、国别地区指南等一揽子公共服务政策,引导法律、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机构跨领域组团式合作,组织各类金融机构对接,提供多元融资服务。
信心来源于完善的法治。
不少乡镇旅游商家正在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当地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
到2026年底,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双万”格局——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突破1万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