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仍处压力叠加、负重前行关键期,环境部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工作

第一财经 2024-09-25 16:11:19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杨志

生态环境部出台了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当前和今后十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25日)上午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多个“关键”和“底线”阐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黄润秋说,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发展和保护的成效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含金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17年的不足80%提升到了2023年的91%以上。

2023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是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54%,重污染天数下降了83%,优良天数比例也连续4年达到了86%以上。全国地表水体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4%,比十年前提高了25.3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十年前的67.4%下降到2023年的55.3%;燃煤锅炉也从近50万台减少到不足10万台;十年来累计淘汰高排放车辆超过4000万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去年的80%以上,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此外,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了30%,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2017年以来全国累计完成18.5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2.4万个乡镇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了保护区。

黄润秋同时表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也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因此,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应有之义;反过来,高质量发展可以为高水平保护提供强劲动力。

25日,国务院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

什么是高水平保护?如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黄润秋归纳为“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源头防控,形成高水平的调控体系。更加注重精准管控,形成高水平的治理体系。更加注重规范倒逼,形成高水平的标准体系。更加注重市场引导,形成高水平的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形成高水平的技术体系。

近期,生态环境部出台了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在回答记者有关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新的难点和重点提问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过去十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浓度显著下降,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蓝天不仅数量上去了,“品质”也更高了。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和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全面打击违法违规排污行为,取得积极成效。

“但目前这些措施带来的减排红利已大幅减少,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未来要更多依靠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赵英民说,近年来我国春季沙尘、夏季异常高温、秋冬季高湿静稳等不利气象因素频现,也给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了较大冲击。可以说,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任重道远。

赵英民告诉记者,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以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为抓手,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排污许可管理。

“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依然任重道远。”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生态环境部将以美丽河湖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督促地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突出短板,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稳定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生态环境的好坏,监测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告诉记者,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技术手段较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董保同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还要进一步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补齐短板,比如海洋监测、生态质量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新污染物监测。进一步强化穿透式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遏制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加强监测数据集成融合、智慧分析,更精准地支撑污染防治攻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