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为“心行合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呼吁关注泛血管疾病,包括心脏、大脑、肾脏和其他重要器官。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三高共管”是近年来慢病管理的一大趋势。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血压和血糖都已经可以在家进行持续的监测,人们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度也更高,相比之下,血脂异常因为没有症状、且不易日常进行监测,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数据显示,我国血脂紊乱患者群体高达近4亿人,但是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一旦并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将极大地增加,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教授表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徐汇医院心血管内科杨靖教授指出了血脂异常的危害,血脂异常可能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血脂异常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往往会升高,容易在冠状动脉以及其他的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导致动脉血管狭窄,进而导致血流量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降脂药物联合应用已经成为中国降脂治疗的基本趋势和重要策略。杨靖表示,应根据血脂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划分风险等级来确定降脂目标,选用合适降脂药物。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回顾降脂药物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他汀、到依折麦布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再到PCSK9抑制剂的发展过程,降脂药物非常丰富,且小核酸药物等新技术不断引领着药物治疗划时代的巨变。”
张毅表示,LDL-C的长期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的已知诱因,也是预防心血管高危事件的关键可缓解风险因素。过去最常见的降脂药物是他汀类药物,这类药物已上市20余年,覆盖人群非常广,但一些患者可能药物不耐受,导致LDL- C控制不达标。
今年7月,欧加隆旗下创新降脂单片复方制剂(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Ⅱ))正式在中国上市,成为最新进入中国市场的血脂异常患者血脂管理的原研进口药。
此外,去年在中国获批的诺华“半年一针”PCSK9降脂药物英克司兰,用于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
另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针对脂蛋白a也至少有两个小干扰核酸药物(siRNA)正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
杨靖指出,虽然降脂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但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治疗应个体化,不同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标和治疗方案不同。血脂控制后不应随意停药,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并定期监测。
此次司美格鲁肽中国说明书更新正处于GLP-1类减重药物竞争升级之际。在礼来公布了一系列积极的临床数据后,诺和诺德的先发优势正在遭受挑战。
陈竺呼吁中法合作加强慢病的防控管理,共享生物科技成果与疾病治疗经验,开展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推动更多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落地。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箕星药业与Milestone达成独家许可协议,获得艾曲帕米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该产品治疗PSVT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独家许可权。
靶向脂蛋白(a)的降脂药物是一类新型的降脂疗法,最新发表的多项研究表明,脂蛋白 (a)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包括礼来、诺华在内的巨头都在开发此类疗法。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