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表现颇为亮眼的美团医药突发人事变动,原负责人李锦飞调任新成立的“核心本地商业/酒店旅行”负责人。在组织架构上,美团医药事业部与到综事业部旗下医美医疗业务合并成立“核心本地商业/医药健康事业部”,由李晓辉担任合并后的医药健康事业部负责人,李晓辉此前为美团丽人医美业务的负责人。
在本次调整前,美团的买药业务与医美业务都是独立的平行部门,两边的发展不太相关。而本次美团将买药业务与医美合并,凸显出美团深入医疗健康行业的更大决心与更多尝试。
自今年4月美团成立核心本地商业板块以来,这是美团组织架构调整上的又一次大动作,也是自2020年“美团买药”作为独立业务品牌发布后,医药事业部及其负责人李锦飞迎来的最大调整。
过去几年间,美团医药事业部在李锦飞的带领下取得了较大增长,在今年8月份举办的西普会上,李锦飞以医药事业部负责人的身份参会时曾介绍美团买药2023年度的数据:GMV450亿元、增速45%。有数位曾与李锦飞有过交流的业内人士,向《健闻咨询》表达了对李锦飞本人及其在美团医药工作上的欣赏。
新成立的美团医药健康事业部负责人李晓辉此前担任美团丽人医美业务部负责人,据美团内部邮件,医药事业部与丽人医美事业部合并后,将补充更多消费医疗场景、系统性地建立健康产业生态。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货架电商式的美团医药业务的增长逐渐到顶,严肃医疗与消费医疗的结合或许将为美团带来新的渗透和转化,买药业务带来的庞大问诊量也为美团发展医疗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早在2020年美团方面就有负责人曾透露过未来美团医药业务不排除有拆分上市的可能,此番经历组织架构重大调整后,美团的医疗健康业务将走向更加纵深的方向。美团方面回复称,暂无任何分拆上市打算。
合并后的美团医药
买药业务去年GMV450亿,医美业务长期盈利
有行业人士曾向《健闻咨询》透露,2020年年底他去美团医药拜访时,有美团医药的高管透露,美团或许也会考虑将美团医药业务拆分上市。
那是“美团买药”作为独立业务品牌发布、李锦飞加盟美团出任美团医药业务部负责人的第一年。
李锦飞曾就职于百度、滴滴,在百度期间负责过知道、文库、新知、选车等业务,在滴滴工作期间担任公共交通事业部负责人。2020年6月,李锦飞加入美团,担任美团医药负责人。
这一时期,医药电商正在经历巨大的外部环境变化。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互联网医疗的线上问诊业务骤增,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线上的方式购药,为医药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资本市场,医药电商企业能成长到的体量也让许多人震惊。2020年,京东健康登陆港股,市值一度攀升至6000亿港元;上市较早的阿里健康股价也连创新高,市值一度高达4000亿港元。这两家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为一众医药电商企业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
在《健闻咨询》获得的美团医药的一份内部介绍文件中,曾提到“医药业务对于美团而言,与买菜、看电影一样,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垂直品类/频道。但在成熟之后,这部分业务肯定会独立出来,成为流量瓶颈之后新的增长点。”
该文件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在政策红利、市场认知红利下市值暴增为例,推测“同样有流量入口的美团切入医药领域,也可能赶上这个节奏增速。”
李锦飞执掌美团医药业务部后,开始逐步探索O2O以外的其他业务。
在B2C业务上,2020年美团申请注册了美团专业药房商标。2022年6月,美团自营大药房正式落地,以B2C的形式配送药物。
在帮助药店与药企进行数字化转型方面,美团买药先后推出药店“腾飞计划”及一系列数字化产品矩阵,目前已经与华润三九、哈药、济川、拜耳、强生、GSK、欧加隆、辉瑞、晖致等国内外药企达成合作。
同时,为了应对电子处方合规问题,美团开始加紧布局互联网诊疗业务。
2022年1月,美团买药推出“慢病关爱计划”,为疫情影响下不便购药的慢病患者提供帮助。同年6月,美团买药推出在线问诊业务,用户在美团买药的页面,可以发起在线问诊,三甲医院医生平均1分钟内响应,30分钟问答,收费根据图文、视频以及医生资质,在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2023年3月,美团买药对slogan进行了升级,从此前的“买药上美团”升级为“24小时看病买药”,此次官宣匹配的口号是“9.9元问三甲医生”。
随着美团买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投入逐渐加码,业务范围从卖药拓展到更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美团的O2O医药电商平台商业模式也逐渐成熟,主要分为三类。
其一,从药店的交易额中扣点。据一位接近美团医药业务的知情人士赵翔(化名)介绍,美团买药对药店的抽成根据地区、品类不同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平均在12%左右。
其二,为药企做品牌推广。这也是流量平台的普遍做法,药企向美团付费,美团在平台内部为药企某个品类的药物提供更好的资源位。
据公开消息,2022年6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发布后,美团医药设立了“药厂组”,直接与国内外的知名药厂建立合作关系,药厂帮助美团保证供给,不再对药店控价,美团买药则帮助药厂进行品牌宣传。
一位接近美团的从业者透露,美团医药在药企品牌推广业务上的营收保底至少在十亿元量级,部分客户的客单价能到千万元级。
其三,为药企、药店提供数字化服务,例如美团买药打造的“腾飞计划”与数字化产品矩阵。
在这三种业务模式中,平台扣点虽是当前美团业务的大盘,营收也最高,但扣除掉配送团队的人力成本、平台运营等费用后,赚钱效应反而比不过品牌推广的业务。
这几年间,美团买药在几年间进一步占领了O2O市场,2023年GMV增长至450亿元,增速45%。
而美团的医美业务,长期以来都是盈利状态,为集团贡献了不俗的利润。据一位和美团医药业务合作过的行业人士透露,美团医美的GMV预估也在百亿量级。
将买药和医美这两个百亿级规模的业务合并后,不仅短时间能做大规模,而且能做出利润。这种动作不免也会让一些行业人士猜测,美团后续是否会像京东分拆京东健康一样,将美团医药分拆上市?
继任者李晓辉,能否做好严肃医疗?
李锦飞时代的美团买药虽然拓展了诸多O2O以外的业务,但最核心的竞争力依然在O2O上,B2C和互联网医疗的业务体量都相对较少。
从2022年的“慢病关爱计划”,到2023年升级的slogan“9.9元问三甲医生”,不难看出美团买药在医疗服务方面的逐步扩张。
一位接近美团的从业者指出,美团买药业务的每日问诊量已经在百万级,但还是没能从医药电商生意中发展起成体系的互联网医疗业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医生的重视不够。”
在行业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投入,相比美团要大得多。
在疫情爆发初期,阿里健康联合支付宝、淘宝等平台,上线了互联网医生免费问诊服务,此后又将阿里健康APP更名为“医鹿”,新版本中将医疗服务集合到了首页,在医疗服务领域重点发力。
到2021年上半年时,阿里健康的医疗健康服务业务与数字医疗业务已经出现明显的增长,营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3.3%与30.3%。
时任阿里健康总裁朱顺炎也在公开发言中表露了公司对于发展医疗服务的重视,称阿里健康希望自己成为“照顾你和家人健康的‘行家里手’”,成为“人们身边的医生朋友”。不久后,阿里健康又收购了小鹿中医,进军互联网中医领域。
京东健康则是走进了医疗服务更加纵深的领域,一方面是与医药电商相携发展的常规互联网在线诊疗业务,另一方面京东健康着力发展互联网医院重点专科建设。
2023年4月,京东健康上线的国内首个皮肤专科互联网医院,累计注册医生超过5000名,其中3000多名来自三甲医院;京东健康旗下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也已经累计服务数十万用户。
在2022年《健闻咨询》与京东健康CEO金恩林的一场对话中,金恩林就曾表示要啃下医疗服务这块“硬骨头”。对于任何一家试图走互联网医疗道路的企业而言,医疗服务都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新任美团医疗健康事业部负责人李晓辉,在此之前曾在美团丽人美容事业部工作近十年,在今年5月举办的“美团司南医师榜单”大会上,李晓辉曾表示“希望能够把行业的专业性,把医生的角色引入到美团医美的生态中。”
曾与李晓辉有多次交流的业内人士刘小东告诉《健闻咨询》,李晓辉在业内交流中曾多次强调“以医生为核心”的原则,“这或许是美团医疗业务迎来转折的一个契机,如果美团未来能够做到以医生为核心,医疗业务一定会有所提升。”
刘小东说,等美团将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生能力建立以后,必将会给美团医药带来更多的渗透和用户转化,“过往需求是完全从用户端发起,接下来需求完全有可能会从服务端发起,这会带来更高的渗透和转化。”
也有另一位接触过美团的资深医药行业人士透露,医美是美团内部最赚钱业务之一,而美团买药目前尚未开始盈利,他认为本次的合并或许是为分拆做准备,“医美和医药电商分属于消费医疗和严肃医疗,本质上不是同一个生意,美团将这两块业务合并,或许是为了做大市值,为分拆上市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