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月13日发布的9月份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8%,降幅较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创6个月新低。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从同比看,CPI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3%,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61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猪肉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22.9%、16.2%和6.7%,涨幅均有扩大。
C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是受非食品价格拖累。数据显示,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2%,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1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能源价格下降3.5%,降幅比上月扩大2.5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0.2%,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旅游价格由上月上涨0.9%转为下降2.1%;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4.1%和5.6%,降幅均有扩大。
据测算,在9月份0.4%的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上月为-0.3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与上月相同。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对第一财经分析,受季节性因素和节日因素支持,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比8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至3.3%,食品价格上涨尤其是鲜菜、猪肉和鲜果价格增长有效带动CPI同比涨幅保持连续8个月正增长势头。拖累项主要为去年同期高基数、节日错期、能源价格走低及促消费政策带来的降价促销等因素。
庞溟指出,9月份,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能源价格更能体现整体物价水平的核心CPI环比下跌0.1%,继8月份的-0.2%后延续环比下行势头;同比涨幅为0.1%,较8月份同比涨幅收窄0.2个百分点,连续20个月处于1.0%以下的偏低区间,也远低于1至9月份同比涨跌幅的0.5%,反映出物价上涨动能偏弱、消费需求有待呵护的情况仍在延续。
PPI方面,9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PPI环比降幅收窄,同比降幅扩大。
从同比看,PPI下降2.8%,环比下降叠加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本月降幅比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3%,降幅比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3%,降幅扩大0.2个百分点。
庞溟分析,PPI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主要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传导和去年同期高基数的拖累。但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以及房地产行业投资端、施工端复苏滞后,市场需求和社会有效需求暂未有根本改观、仍在持续抑制国内工业品价格的回升潜力,上下游价格水平均感受到下行压力。
关于下阶段走势,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近期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对国际油价有所推升,但幅度显著弱于过往;国内“强预期”与“弱现实”组合再现,一揽子政策落地对年内经济的拉动有限,工业品价格短期受支撑后仍面临下行风险。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逆周期政策加力有望带动国内工业品价格回升,但回升速度和幅度会受到政策效果滞后和国内供强需弱格局的制约,加上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维持震荡筑底的概率偏高,预计四季度PPI中枢在-2.4%左右。
庞溟告诉第一财经,伴随着翘尾因素进一步消退和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减弱,价格水平回升的幅度与步伐将更多取决于价格变动的新影响和新涨价动能,且主要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后,也为我国以我为主、内外平衡的宏观政策带来更多的空间与工具。在近期存量政策有效落实、增量政策加力推出的组合拳作用下,预计消费者与生产者信心和预期将有效提振,市场需求将逐步回暖,社会需求将进一步稳中有升。
2025年6月10日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高频经济活动指数(YHEI)为1.16,较6月3日上升了0.03。
在物价水平持续偏低背景下,下半年推动物价水平合理回升会成为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将为财政加力促消费扩投资及央行进一步降息打开空间。
核心CPI总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反映出宏观政策效果显现,国内需求扩大对价格拉动作用增强。
能源价格环比下降1.7%,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3个百分点,占CPI总降幅近七成。
本周美国将公布5月通胀数据;欧元区贸易和工业生产以及英国GDP数据也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