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冷静看中国企业出海热潮 | 跨越山海

第一财经 2024-10-18 16:43:37 听新闻

作者:于舰 ▪ 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中国企业出海一定是一个自然而然、量力而行的过程。

“希望人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所到之处为当地人带来的好处,中国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改变,这是中国企业出海后给世界带来的更大价值。”做新能源产品的海辰储能公司海外员工何磊在一次中国企业出海交流会上说,公司的储能产品给非洲那些从前没电可用的人们带去了夜晚的光。

复星基金会秘书长张翼飞也在同一个会议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向参会的人们介绍了复星集团把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创新产品带到非洲,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提供了中国的创新解决方案。当人们的生命健康因使用一种来自中国的药品而受到保护的时候,构建这个健康屏障的企业带给人的是希望,是健康,是安全感。

时下正热的中国企业出海,不仅是经济话题,以上这些因中企出海而带给当地人生活的巨大改变也是有温度的社会话题。当出海企业来到一个国家,把产品卖到那里,特别是到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一个新产品的应用可能就是人们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投资建厂,出海的企业带给当地人的是职业生涯的变化,融入当地社会生态的共同发展。当企业出海的初心是把促进人更好的生活作为关注点的时候,人们对企业的认知随之也会掀开新的一页。和合共生,互为因果。

2023年8月,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德勤共同发布了《中国企业全球化新纪元白皮书》(点击可查看相关信息);当年9月又发布了《跨越山海 | 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点击可查看报告全文)一直从事全球化研究的秦朔老师是此报告的总顾问。当时,这两份报告的发布在全球化议题的讲述上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在逆全球化的风潮中,从案例观察和数据分析两个方面坚定地表达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未来趋势:当下没变,过去也从未改变。报告发布后,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在其网站的头条位置上报道了有关这份报告的消息。这个时间点正是去年九月,时间整整过去一年。当时我收到的两个方面的反馈很重要:一是当时社会上需要有客观采集的数据和一线的声音;二是国际上,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常关注中国。

没有想到这一波出海热潮一直延续至今。在这样的热度之下,我们更愿意稍微冷静地来审视一下:中国企业出海从来就有,并非今天才幡然醒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产业链出海,不断提质升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大国,中国企业出海所到之处带去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单一价值,同时带去的还有中国企业的文化、服务和不断创新的技术能力,以及与所到国家共建的责任担当。

在我们所做的出海企业调研中,每一家能坚实稳健一步步成长的企业,其业务范围能向海外多个国家拓展,背后的秘笈便是最简单的道理:企业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具有解决客户问题的能力。

我们该如何来看中国企业出海?

首先,中国企业出海,是内卷卷不动才出海?中国自己的市场是14亿人口,占全球六分之一左右,谁能忽略这样一个大市场呢?中国国内市场也很重要,并不是中国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出海。

其次,中国企业出海,是海外富含金矿才出海?显然不是。任何一片土地上都有机会,也都有需要避开的“坑”,出海不利、赔了本的中国企业也比比皆是。

最后,中国企业出海,是因为不出海就出局?中国的经营主体有上亿个,形式、规模、产业各不相同,企业可以出海,也可以选择不出海,一家只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企业也可以是一家优秀的企业。

中国人的出海历史有上千年,中外之间无论货物贸易还是文化交流,都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生活的必然需要。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古老的海上与陆上的丝绸之路、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郑和下西洋等等都是中国人出海最经典的明证。

无论是中国企业出海还是中国人出海,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画卷,它源远流长,过去有,当下有,未来也会有。但当它一下子成为当下一个热潮的时候的确需要冷静,出海并非当下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企业出不出海,这应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带来的自然选择,“出海”是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但并不是只有这一环。

如今,在这一波企业出海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去做?

第一,出海不应该冲热度,不要追捧出海。扎堆往往就会存在着盲目跟风、资源挤占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没有容易赚的钱,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是普世真理。出海本身没有问题,而盲目出海、跟风出海存在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引人关注的光伏产业经过过去几年产能的大幅增长后,今年一季度行业大厂纷纷出现营收下降和亏损。一家出现盈利的厂家负责人对我说,这个产业既不是朝阳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将是一个永恒产业。今年出现一些企业不赚钱的原因不是这个产业不好,而是因为一段时间内“大干快上”,有太多企业挤上这条赛道增加产能,造成了这条赛道上产能的暂时拥堵和过剩。同样的道理,当人们同时扎堆去搏出海的时候,也会带来盲目投资的风险。

第二,中国企业出海要兼顾社会价值,与当地共建共荣。中国企业出海不要卷赢,应该共存共生。在我们发布的《跨越山海 | 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的案例部分中,几乎每家企业都表达了如果在当地能发展并发展得更好,企业一定要给当地员工、社区、社会带来更广泛意义上的价值。如果一家外来企业的出现,不能给当地人带来福祉,它会被当地人反对,企业在当地的发展会受到各种阻碍。这里面非常易懂的中国文化就是“人心向背”,当地人欢不欢迎往往会成为决定企业出海成败的关键因素。

红豆集团在柬埔寨打造西港经济特区的过程中,不仅建起了可以直接兴业、就业的经济特区,同时还对当地员工进行语言培训,走进当地学校和贫困学生做“一对一”的帮扶等。西港经济特区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让当地人过起了好日子,原来的渔民因在特区上班盖了楼房,买了摩托车,学校里没有了贫困儿童等等,这些情感沟通和价值给予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命运共同体”。红豆集团在西港经济特区因为做到了与当地人的共建共享,所以才获得了稳健的发展。

一些中国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也给当地人带去了生活上的改变。比如,2013-2022年,中国共向“一带一路”70多个共建国家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多个标志性民生基建项目。再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海辰储能,这家成立时间不长的民营企业,专门设立子公司,针对非洲那些无电可用的人们,生产适合于他们使用的新能源产品。海辰储能这家公司发展的目标就是让没电可用的人们可以用上电。偏远的农村,贫穷的生活条件,中国企业来到这些地区的初心是满满的社会责任和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向善理念。

“我们需要记录这个时代在跨越山海的路上,那些无惧风浪的赶海人”。出海路上,并非一路风光,有很多困难与挑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企业出海已经进入到2.0或3.0阶段,形式多样。然而, 中国企业出海一定是一个自然而然、量力而行的过程。记述中国企业出海,不仅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量,还要考虑那些被改变了生活状态的人们,那些因中国企业的到来而绽放的笑脸,这是中国出海企业的温柔一面,这些有温度的故事更应该被看见。

(本文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

文 | 于舰 第一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