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季度,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活力不足问题突出。一方面,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内需潜力,但就业和收入预期不稳降低居民消费信心;另一方面,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回升,但M1(狭义货币)持续大幅负增长,经济运行“气血不足”。
为提振市场信心和激发社会活力,中央及时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房地产、消费等需求指标出现好转,资本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宏观金融分析团队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下称《报告》)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彰显了宏观经济治理思路的重要创新。一是优化存量结构调整,包括金融部门降息“让利于民”、中央置换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松绑”,推动宏观资产负债表再平衡;二是以重振资产价格为政策发力点,既能立竿见影提振信心、活跃经济,又可发挥财富效应对消费和投资的促进作用;三是扩大内需政策重心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费,更加关注“人”的投资。
《报告》建议,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宏观政策可在以下方向持续发力、更加给力:一是增发特别国债,在养老、托育、教育、医疗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二是货币政策锚定通胀目标,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增强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三是加快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适时设立股市平准基金,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在增发特别国债方面,《报告》建议,一是中央财政在养老、托育、教育、医疗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解除中等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加快培育壮大发展型消费,释放青苗经济和银发经济增长潜力;二是对于重点行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和重点群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稳定居民收入预期。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随着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货币政策应把抵御通缩风险、推动物价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用好用足降息降准空间。为了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有必要公布央行关注的通胀指标和目标,以可置信的政策操作引导市场长期通胀预期锚定在合理水平。
例如,货币政策锚定2%的通胀率(2014年至2019年间,我国CPI同比增速的中枢在2%左右),并且承诺不达此目标宽松政策会继续加码。《报告》认为,这将会真正起到提振市场预期的作用,从而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资本市场方面,政策面与基本面多空交织,容易引起股市大涨大跌,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亟待增强。
基于此,《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快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例如,适度增加保险公司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提高地方社保基金通过全国社保理事会代管从而间接入市的资金比例;加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与央行买卖国债协调配合,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有效联动,央行可在必要时向股市提供低成本的流动性支持;另外,发行2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设立股市平准基金,通过对蓝筹龙头股以及ETF的低买高卖来促进市场稳定。
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完善应对股票市场异常波动等政策工具,维护金融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正认真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未来将择机发布并适进行历史数据的回溯,不断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仍有分歧。
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陆续推出,存量政策持续发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将更加稳固、行稳致远。
双方一致认为央行国债买卖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