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耗、高污染,是时尚业屡遭诟病的“原罪”。如今,一场环保风潮正在席卷上下游。
为了撕掉污染环境的标签,企业在向低碳甚至零碳转型的过程中,会因为使用清洁能源、低碳技术而产生额外成本,作为消费者,你愿意支付这笔"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吗?
金秋十月,第一财经在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M SPACE共创聚谈,发起“可持续时尚:产业策略与社群联结”圆桌对话,邀请深度参与实践的上下游代表,就产业前景与挑战展开多元讨论,推进行业内外的思考和行动,其中关于绿色信任和绿色溢价的话题,引发嘉宾热议。
时尚和环保,似乎是一组天生的悖论。在消费品赛道,最热衷可持续的恰恰是那些强调迭代速度的快时尚品牌,且易沦为声势浩大的营销路数,甚至出现“漂绿”乱象。
另一方面,追求碳中和净零排放的产品,在能源、技术、材料的选择上往往成本高于普通产品,大部分反映到终端形成绿色溢价,限制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中认为,绿色溢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概念贯穿了各个领域实现净零排放的整个生命周期。
“我们可以通过制造更便宜的‘零碳’产品来降低绿色溢价(涉及技术创新),也可以通过提高碳排放产品的价格来降低绿色溢价(涉及政策创新),或者两种手段兼用。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惩罚人们排放温室气体,而是为了创建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发明者研发具有竞争力的‘零碳’替代品。”
绿色消费理念已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但挑战依然存在——不同品类的商品之间有明显差距、支付意愿和支付行动之间也存在难以定量分析的差距。如何在将更多环境友好的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不因过高的绿色溢价而流失客户?在下一阶段的市场教育中,企业如何培育可持续产品的自我造血?
转型总是伴随指责声一同成长。尤其当这代年轻消费群体前所未有地关注环保问题,加上政策层面落实强有力的目标计划,众多优秀企业投身可持续改造,引领行业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达成长远社会共识。
圆桌上,来自泰佩思琦、耐克、康赛妮、赛得利、波士顿、第一财经的六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观察。
泰佩思琦集团中国区传讯总监王佩荻:2023年,蔻驰推出了循环时尚的一个副牌“蔻驰之城”(Coachtopia),源自Coach和Utopia的结合。它所有的材料都来自可回收以及被回收的皮革废料、塑料制品以及棉制品,未来可以实现100%拆解。
蔻驰之城有没有绿色溢价?我们做过一些分析,采购皮革原材料和使用皮革废料,成本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也是为什么蔻驰之城的定价反而比蔻驰要再往下走一点。
去年蔻驰之城在进博会首发的时候,很多人都来问,这条生产线挣钱吗?目前,蔻驰之城和蔻驰的财务汇报线是一条,没有单独对外公布财政收入和支出。其实也可以这么认为,设计团队、生产线都是共用,运输成本也一样,所以在这方面成本上没有溢价。
第二,我们为什么愿意做这个不挣钱的生意?我们是行业里第一个把100%可循环时尚产品做成量化产品的,不是做一个胶囊系列,而是把它量化生产,那肯定是奔着它能够带来一些商业价值的。它的商业价值在哪里?在于我对蔻驰这个品牌产生了价值认同,愿意成为它的忠实客户,购买更多产品。
这方面其实很难衡量,是因为蔻驰之城卖掉了多少包,还是因为它做的这些事情,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加入蔻驰的社群。不过,从首发到现在,我们在中国的新客增长了60%以上。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独立设计品牌而言,做可持续都很难。但不能因为我要可持续,就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你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你热爱它、热爱这个星球,所以你应该为此付出一些成本——舍不得自己花钱,又希望别人来买单,这个等式不能成立。
耐克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经理李骁:创新对于耐克来说是最根本的驱动力,也是企业运营的根本,我们从产品的原材料采集到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甚至回收,每一个环节都涉足很多的创新研发。
要解决绿色溢价这个问题,对耐克来说,考虑的是从全生命周期来去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眼前的成本增加了,换回来的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30年前,耐克就已经在想,怎么通过减少自身的一些浪费,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有一个独创的技术叫Nike Grind(废旧运动鞋拆解回收工艺)。最早就是把工厂的边角料进行回收再利用,用在我们自己的产品上,也包括一些体育设施,像跑道、篮球场的建设上面。
2022年耐克将这项计划在大中华区再次升级:面向消费者推出了“旧鞋新生”计划,至今已回收超过17万双旧鞋,建成36个环保运动场。刚才有嘉宾也在问我,这个项目除了耐克的鞋子,是不是也收别的品牌?答案是yes,我们把这些材料回收之后,会找到相对应的场景,比如把橡胶颗粒做成隔音板、地垫,不光回到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我们也跟其他品牌积极合作。这些其实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产品溢价的问题。
除了供应链,我们在物流、运输、仓储上都有相应的全方面的解决方案,比如耐克在太仓的中国物流中心(中国首个“风光一体化”零碳智慧物流园),去年建成两台分布式的风力发电机组,帮助整个园区实现百分之百的绿电,每年为企业节省上百万元成本。
康赛妮集团质量总监金光:康赛妮集团是成立于1999年的毛纺纱线商,主要生产三大品类:羊绒高端纱线、高端花式纱线和时尚纱线。我们在建立早期就引用生态设计理念,目前是中国毛纺行业第一家智能制造的纺纱工厂,通过智能工厂实现了效率翻倍增长:操作人员可以减少90%以上,能源消耗可以减少35%。
关于绿色溢价,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有一个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必须做这个工作。在我看来,快时尚的消费方式方法将成为过去,因为它不再是地球能够承受的。还有一点,所有的纺织服装都是资源,没有废旧垃圾的概念,都可以回收进入循环利用。
赛得利集团市场经理沈炜:对原材料供应商来说,绿色溢价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事情。我们当然希望推出更绿色、更可持续的产品给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给到消费者。但其实生产的成本是和规模相关联的。如果消费者消耗的越多,品牌买的越多,那我们就能做到规模经济,成本自然能够下降,这是一个相互拉动的关系。
作为大型纤维素纤维生产商,就我们现在做的再生产品,市场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没法做到大米这类产品的广泛认知。所以我们每次去做购买时,比较难有谈价空间。大家都觉得可持续是一个好事情,那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消费者都需要认同这个理念,然后一起努力把价格做到最好。如果大家都有这个意识,原材料的价格是能下来的。
还有一点,早些年我们看到大规模的回收都是涤纶,纤维素纤维几乎没有。这些年通过技术革新,纤维素纤维、棉制品也可以做到安全、可靠地回收。这是企业要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不断地在技术上做投入,不断地做产品创新,这是我们大企业的一个担当。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邹劼:在全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波士顿咨询的全球智库做了很多报告和调研。
我们在此前做过的调研中,整理了上百个绿色词汇,消费者比较关注的标签有哪些?像再生、新能源、能效、可回收、有机棉等等。
近年,可持续概念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发酵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有超过80%的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也有25%左右的人群有意识地因为可持续而购买某个产品;但反过来,我们也看到一个鸿沟——虽然80%的人具备意识,但真正愿意为可持续支付溢价的只有5%左右。
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溢价是为了什么?你为什么愿意多付一些钱?消费者买奢侈品,是对品牌的认同;买运动产品或者消费电子,是对科技的认同,所以本质上这关乎认同感。
在可持续这件事情上,“溢价”总是给人造成一种企业与消费者对立的错觉,事实上我认为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认同感”。可持续是大家共同去做的事情,重点是,怎么让消费者认同企业的理念和产品。当把消费者需求和卖点结合起来,再与可持续的概念产生自然连接之后,就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我们跟很多大企业有过沟通,发觉它们有的时候比我们想象中做得更伟大。
比如说某一款产品,它们把碳排放各方面都降下去了,且做到价格不增长,所有的成本都通过技术提升、供应链的控制等来消化。这些企业做了一个选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但消费者并不知情,因为产品的价格没有明显增长,甚至略有下降。
但是这两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的理念,企业跟消费者沟通不应该是说教,也不是给你一堆技术,因为这很难理解,所以奏效的还是体验,是共通的一种体验,所以我觉得重点不在溢价上。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据我观察,如果你拒绝让企业在可持续上面获得溢价,那么你永远拿不到平价,为什么?因为某种意义上这会抑制大部分企业在可持续领域有更多投入。就技术而言,如果它们不愿意在这里面投入,那就只能用其他的品牌分发或市场策略,来应对溢价问题。
就像你很难说服一家瓶装水公司,把瓶子稍微改低端一点来降低售价,因为它判断不了,这会不会招惹到消费者。那这要怎么解决?比如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式去维持同样的外观品质。但是我觉得,如果你仅仅对溢价敏感的话,实际上你会付出更高的成本。
(实习生艾文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