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New Energy Nexus(NEX)中国总经理肖洁作为第一场Yicai Global Catch-Up(一财全球读者沙龙)的主理人,在上海广电大厦携手第一财经全球中心,与十多家跨国公司以及出海企业的传播负责人共话“可持续与传播”。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动出行和绿色金融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一财全球不间断地将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实践分享给全球,并投入前瞻性的议题设置和青年创新行动中。而作为世界领先的清洁能源咨询公司和孵化器,NEX在加强全球与本地协作、助力清洁能源转型的同时,将与一财全球通力合作,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这一背景下,双方在4月的上海气候周期间,以NEX中国为主进行了多场交流,挖掘了更多的可持续议题。2025的全球浪潮给各个企业都带来了严峻挑战,但肖洁表示:“NEX中国会进一步深化‘走进中国,走向世界’的企业战略,以更清晰、更精准的企业定位,在中国推广气候技术,向全球输出解决方案。”
第一财经全球中心主任孙冀表示:“一财全球本身也是China Inside Out的重要桥梁,将国际专业知识和资源引进中国,扮演连接中国与世界能源转型的桥梁,这一点与NEX中国不谋而合。”
在NEX中国“绿色引擎”加速营项目中, NEX巴基斯坦特别计划、菲律宾项目、泰国项目以及纽约战略都进行了分享,成了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参考。
其中,一财全球深度参与“全球影响力提升:中国企业打造出海叙事”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NEX中国与着陆(Touch Base)共创,伦敦发展促进署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赵冰冰、格创东智(上海)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新加坡Koru Venture Capital合伙人吴永满参与了对谈。
对谈中,大家都有一个深刻的共识:ESG已成为走出去最重要的一个“软实力”。中国企业如何克服“谦逊”和“羞涩”的传播风格,更自然地融入在地文化,以优质的产品和得体的人文关怀加入全球化的商业叙事中,是讨论要点。
综合来看,特别是一些技术门槛较高的企业,在考虑出海之前,最好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再迈出下一步。像一些资本开支不重、技术灵活的公司,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就有潜力进入新的海外市场。出海已经成为一个中国企业不需要犹豫的必选项,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得更好,比如投资布局、合规准入等具体机制。
细节上的处理也会被看见、被重视。例如,伦敦发展促进署颁布的《如何举办可持续活动》的指南中建议餐食尽量以素食为主,减少荤菜供应,因为养殖牛、猪等动物的碳排放高企不下;建议联系慈善机构处理剩余食物,可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或者送到用于生活垃圾发电的机构;建议减少纸质印刷,活动背板尽量采用电子屏幕;在出行方面,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等。在伦敦,除了地铁和公交之外,还可以选择乘船出行。泰晤士河上有水上出租船和游船服务,如果起点和终点都在河边,乘船不仅环保,也能提升客人的体验感。
更多的讨论还在发生。一财多年的公益伙伴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也参与了讨论,话题围绕公益徒步与气候韧性展开,符合当下的生活方式趋势,并强调了关爱儿童与保护气候的紧密联系。
作为一财媒体公益培训的参与者,着陆也在苏州灵岩山以“重生之我在灵白捡垃圾”为主题,启发性地植入“山林百科”课堂与“零废弃”挑战,让年轻人用有趣的方式参与环保,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截至2025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一财全球与NEX中国在不同场域已经举办数十场线下活动,发起20多个可持续议题,参与机构超百家,影响受众近1000人。
这两年,“出海”已然成为热词。和早期的商品出海、加工贸易出海不同,这一轮的出海是资本出海、品牌出海,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出海、新兴产业出海等。从区域看,则是全方位出海,而且在“一带一路”和新兴市场的占比不断提高。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简单的出口转向品牌、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全方位出海,并且重视本地化的经营,为当地社区创造价值。
走出去之后,如何走进去、深下去,为本地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同时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质,也是中国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它们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新的商业文明,一财全球也将与NEX这样具有全球视野和经验的机构一起,护航中国企业出海的“可持续之道”。
(作者系第一财经全球中心副主任)
截至2025年5月,中证长三角绿色产业50指数样本企业中有24家企业的中证ESG评级在A级及以上,占比达48%。
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已从伦理投资演变为全球资本市场核心议程。曾被寄望成为通用商业语言的ESG,在当前多极化世界格局下,未能凝聚全球共识,反而成为不同发展模式、文化价值和治理逻辑冲突的场域。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使ESG不再是纯技术或财务框架,而是反映不同文明体对现代化、国家与市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政治文化现象。
随着AI、云计算等新技术成为出海核心驱动力,如何构建跨境信任机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协同实体企业“抱团出海”?
过去东盟主要是制造业的中转地,但现在已演变为各行各业竞争发展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