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24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分别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和中国上海举行,协同发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致力于在2030年前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等。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仅17%进展顺利,近一半的目标“进展甚微或一般”,超过三分之一的目标“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时不我待,现在距离2030年只有6年时间。
城市是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引擎,是应对气候变化与解决贫困问题的主战场,也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其涉及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话题与每个市民都密切相关。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命题,是各国城市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为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2013年12月27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并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上海世博会主题作为世界城市日的总主题。这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经联合国大会批准设立的国际日,也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
十年间,世界城市日紧扣“以人为本”的主线设立年度主题,与国际社会共同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活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热点与以人为本的人民城市建设实现了高度契合,推动了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今年正值“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也是世界城市日举办十周年。作为世界城市日年度重大活动,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暨第四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选择“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作为主题,既体现了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与基本规律,也紧扣世界城市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总主题,展示了国际社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对“以人为本”精神的关注,意在强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缔造美好生活,需要凝聚共识,共享经验,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近年来,通过以人为本的人民城市建设,我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诸多领域交出了一份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答卷。
顶层设计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则规划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现路径。
具体成果方面,我国在脱贫攻坚、小康社会、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成就全球瞩目。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23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1年末提高了14.3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2023年,仅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7万亿元,占全国的61.1%。
显然,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主阵地与增长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枢纽。城市的发展,带动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日益增强,“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的局面加快形成。
基于卓有成效的新型城镇化实践,通过世界城市日平台与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上海与住建部、联合国人居署共同打造了多个以“上海”命名的世界城市日公共产品与重要研究成果,如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应用指数(上海指数)、《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上海手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海自愿评估报告》(《上海报告》)等,向国际社会讲述人民城市建设故事,提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的同时,碰撞城市发展智慧,交流城市治理经验,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和力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世界城市日的发源地、“永久主场”,上海这座拥有近25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5年来持续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加力彰显城市的人本价值,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0月25日举行的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的实施方案》。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适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下更大功夫。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一个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城市,一个构建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有力支撑,也是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城市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恒久命题的响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