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深圳和中山三地组成“半小时交通圈”,大湾区融合发展“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
30日,广州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下称“南中高速”)正式建成通车,广州与深圳、中山通过南沙在伶仃洋上“牵手”。
南中高速项目全长32.41公里,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交通工程。该项目分为南中高速主线及南沙联络线,其中南沙联络线全长约10.9公里,与今年6月通车的深中通道连接,形成Y字形路网,串联起广州、中山、深圳三地。
南沙联络线正式通车后,南沙港快速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南沙将成为“广深联动第一站”。
10月29日,南沙区住建局副局长郭晟在“游GO大湾区,下一站南沙”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深中通道南沙线是广州直连深中通道的重要“一线”,将使广州、深圳、中山在南沙无缝连接,形成“半小时生活交通圈”。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表示,南中高速最重要的功能是与深中通道连接,而深中通道强化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联系。一方面,南中高速让南沙提升了与东岸和西岸的联系便利,另一方面,又让南沙既可以承接东岸强大的电子产业辐射,又可以与西岸的传统制造业衔接。
近年来,广东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自6月通车以来,“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对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的作用在不断放大。
截至10月25日中午12时,深中通道累计车流量突破1000万车次。自6月30日开通以来,深中通道车流量保持高位运行,屡创新高,其中,10月1日车流达15.5万车次,创开通以来新高。
牵手深中通道,将为南沙带来许多机遇。彭澎告诉记者,曾经深圳居民来南沙炒楼,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深圳以及香港人对南沙定位和区位的认可。未来,南沙需进一步提升宜居宜业的配套设施水平,增强对东西两岸以及广州中心城区的吸引力。人愿意来,产业就会跟着来,反之亦然。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集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于一身,正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部署,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如今,803平方公里的南沙,开发强度仅25%,有近100平方公里的留白空间。距离成为“黄金内湾”的“黄金支点”,南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南沙科学城等新业态、新产业对整个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枢纽作用,关键还是看南沙自身在‘产学研’合作上的功能和能力培养。”彭澎认为,南沙“广州副中心”的定位有必要改变,直接确立“广州临海中心”定位,让南沙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功能。未来,南沙需要做到让人就地就业、就地置业,而不是作为“副中心”与广州中心城区通勤。
自此,中山40分钟可达深圳蛇口、50分钟达香港国际机场、65分钟达香港中港城。
该《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实现广州市域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暨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决赛,吸引了来自内地、港澳台及海外的412个创新项目报名
南中高速联通广州、中山、深圳三市,有机串起多个高快速路和国省道,将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自6月30日开通以来,深中通道车流量保持高位运行,屡创新高,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