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以下简称《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显示,2024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为58.64,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
进入前10名的地区还有江苏(55.33)、北京(52.68)、浙江(46.91)、上海(45.08)、山东(41.99)、安徽(33.95)、湖北(33.87)、湖南(32.80)和陕西(28.79)。
从1999年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推出一本《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借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综合、客观及动态地给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的 排名与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评价报告》指出,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转化 +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一系列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取得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4年,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40分以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大省大市在创新实力方面依然占据优势,北京、上海和广东在创新效率方面位居前三名,追赶地区创新潜力具有优势。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专利申请受理量等科技指标增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基础不断增强。
《评价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按下“加速键”,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将“天河二号”的算力通过百兆网络专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香港,填补香港无世界领先水平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空白;中央和广东省财政科研项目资金跨境港澳地区使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个重点专项、13万余台 ( 套 )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港澳开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5家机构获批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试点单位,“澳门研发 + 横琴转化”的琴澳联动发展新模式已渐入常态。
《评价报告》显示,近年来,各地通过不同形式推动科技创业水平提升,并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途径。2023 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1.3%,首次超过50%,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7.6%,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其他企业高19.5个百分点 。科技创业企业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2月,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风险投资持续活跃,2018至2023年,年均投资事件达到13328起,投资事件规模达到17093亿元。各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创+产业”加速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着力推动我国产业跃升。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
夯实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底座,支持搭建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专用科研网络,争取扩大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探索建设算力服务平台,提升全球数源中心服务能力,进一步巩固广州国际信息枢纽地位。
深港两地应通过政策协同、平台共建与资本互联,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生态。
我这次上会提交了三份提案,聚焦如何提升广东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建言献策,具体包括:促进和鼓励国际组织在广东省设立办事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国际创科中心、促进大湾区数字人民币应用。
如何进一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如何更好地加强粤港澳合作?
据悉,2024年,安全保障了广东进出港船舶652.5万艘次,运输货物27.6亿吨,集装箱4687万标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