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30个创新性强、成效较为突出、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案例,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上海报送的“上海市深化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对标改革,营造一流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上海大学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紧缺型专利实务人才”两案例入选,体现了上海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人才培养,高标准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案例名称:上海市深化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对标改革,营造一流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案例摘要:上海市全面推进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知识产权领域对标改革,结合实际创新地方制度设计,及时把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实践优秀成果转化为法规政策,一体化布局构建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综合服务窗口和“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系统研究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及其背后国际最佳实践,组建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体验官队伍,广泛走访听取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意见诉求,及时推出改革创新举措,着力打造一流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案例名称:上海大学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紧缺型专利实务人才
案例摘要:上海大学实施知识产权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跨学科、定制化开展专利代理师、专利工程师、专利律师等专利实务人才培养项目,将专利实务技能训练嵌入高校理工科和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实现文理专业跨学科“新交叉、新融合”,拓展“产教融合、提前介入”合作新路径,培养专业性、高端性和紧缺型专利实务人才。
陈吉宁说,中共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坚定不移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上海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支撑,不断提高涉外执法司法专业化水平。
强化目标管理、强化自我革命、强化统筹协调。
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弘扬红色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惠民,赓续城市文脉,创新国际传播。
作为世界城市日的发源地及“永久主场”,上海延续了当年在世博会上阳光、乐观、奉献和担当的志愿者精神,也让那些被亲切称为“小白菜”的可爱面容再焕发出勃勃生机,温暖了这座摩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