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使好的产业能够低成本扩张,使比较差的企业能够退出,反过头来,现在有很多新的高科技产业也需要兼并重组的服务,使兼并重组能够健康地发生,使得我们的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11月15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端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在第四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高峰会上表示。
樊纲指出,中国需要保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应通过兼并重组减少过度竞争,形成寡头竞争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这一进程。
在此次活动上,加紧推动产业升级是全场多位专家的共识,但同时也提出了,这是一场政策适度正确引导、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多种金融工具协同的合力战。
政策与市场双管发力
9月24日起,中国资本市场成为热门话题。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经济和市场预期的政策措施。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宏观政策措施,以稳定中国经济。10月7日后,各部门陆续发布政策解释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发改委和国务院其他部门针对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出台了相关措施。
在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强调,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需要政策的适度引导,政策引导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保护市场机制。
吴晓求进一步指出,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针对资本市场的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链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上市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监管者组成的四边形变成了五边形,对资本市场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经济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和资本巿场未来可期。
山西金控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山西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巍则表示,当前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金融机构应抓住重大机遇,发挥特色优势,有效服务各方需求,实现产业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产业转型迎新机
产业升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推动。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但与此同时,中国仍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他强调,在倡导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生产力的稳定,应以市场化的需求为主导,平衡新旧生产力的发展。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认为,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服务于传统产业,提升生产效率和壮大优势。
太原重工副董事长陶家晋认为,在当前经济周期调整下企业同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任何行业都不可能一直繁荣,但通过结合绿色化、智能化等新型技术手段,企业仍旧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即便在有所下滑的市场中也能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
新华锦董事长张航表示,转型升级是要主动地识变、应变、求变,坚持长期主义,不要为了变化而变化,要顺应市场、顺应行业的发展。总体来说,产业升级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谨慎前行。
管清友表示,最活跃的肯定是围绕着新质生产力领域,肯定涉及到很多新技术、新的应用。
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将中国资本市场打造成财富分享型直接投资市场。
2025年我国宏观政策取向更加积极有为,超预期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各方合力稳市机制更加健全,资本市场自身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2021年以来,最高检共挂牌督办31件重大财务造假案件,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财务造假相关犯罪案件206人。其中2024年1月至11月,起诉82人,同比增加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