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立聪,中信证券资管与利率首席分析师;史雨洁,中信证券资管与利率分析师;杨宏宇,中信证券资管与利率分析师)
M1统计口径或将迎来调整。
目前M1主要由流通中货币和单位活期存款构成,其统计口径中没有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和上世纪末电子支付技术受限,居民存款流动性不佳有关。近期央行货政报告中表示下一步有必要动态完善金融工具范畴,M1统计口径或将迎来调整。
▍M1口径调整方式解读。
首先,对比国际通用规则和海外经济体,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口径的主要差异在于并未将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中。在电子化交易愈发发达的背景下,活期存款的支付便捷度已几近等价于现金,将其纳入M1统计口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较高。此外,第三方机构支付的客户备付金已能实现灵活的随时取用和消费转账,将其纳入M1统计具备正当性和必要性。各类现金管理产品作为流动性较好的资管产品目前也已具备一定的类货币特征,其纳入M1统计的可能性也值得关注,但实操中仍存主体判定和流动性不足两大问题。
▍调整后M1对债市有何指导?
根据我们的测算,24M10 “调整后M1(含现金管理产品)”余额为126万亿元,“调整后M1(不含现金管理产品)”余额为105万亿元。结合测算结果观察,2024年初以来“调整后M1”增速始终高于当前口径M1增速,且长周期来看新指标的波动率更低。随着金融数据“挤水分”逐步完成,叠加地产成交企稳、财政加大力度等,调整后的M1同比读数有望加快回正。调整口径后M2-M1剪刀差或将有所收敛,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因此仍需提升资金活化程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为经济修复保驾护航。
▍对于债市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驾护航,债券市场配置需求仍在,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但是短期内,债市风险可能集中在地方债供给节奏。对于交易资金而言,市场或能提供高频的波段机会,但也需注意风险管控;对于配置资金而言,中长期利率难改下行趋势,可择机布局筹谋后续的骑乘收益机会。
▍风险因素:
货币政策不及预期;经济修复不及预期;流动性超预期收紧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存款定期化压力仍在。
持续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带来的不仅是美联储受压下的降息空间开启,更是各国央行如何反思用相关性决策依据执行因果律判断的传统政策框架,并面对新技术和新传导机制,迎应新决策环境的制度范式变革。
货币支持政策要更加瞄准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包括消费领域的市场主体生存、发展基础强化,以及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持续性等。
下阶段货币政策将持续落实适度宽松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