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证券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对资金投放方式和时点进行调整,资金面呈现出新的“月末效应”——资金利率下行趋势明显。11月末,在央行大规模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操作和财政支出的共同作用下,资金面延续宽松格局。展望12月,政府债供给和跨年因素将成为影响资金面的主要变量。但市场预计,央行将通过多种工具综合调节,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避免大幅波动。
市场分析普遍判断,2025年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明显高于今年0.3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本轮信用市场调整主要受基准利率上升的影响,并且受到多个因素的推动,包括收益空间缩小、资金面收敛、违约案例增多等。同时,二永债板块在调整中表现尤为明显,而短期赎回压力相对可控,建议保持流动性并关注居民赎回行为及央行的货币政策。
OMO“平价增量”、MLF“平价量缩”,满足市场短期和中长期资金需求。
央行近期频发出台“信号意义”政策,正意味着央行不想在当前阶段真正收紧资金面,7月资金面有望保持平稳。
上周货币与债券成分指标均呈现宽松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