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轮人工智能浪潮中,AI手机及AI PC作为最先落地的新一代计算平台,已成为各消费电子厂商主要布局方向。此外,机器人、AI眼镜、AI耳机等产品形态同样迎来密集发布。从各厂商披露的AI终端产品发布时间看,新一代计算平台布局呈现加速趋势。与此同时,AI应用已逐步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商业化价值逐步凸显。
中信建投证券日前发布研报认为,技术迭代下AI计算平台和AI生产力工具已迎来商业化机遇。主要观点如下:
新一代计算平台落地性强,关注微笑曲线两端
AI手机及AI PC作为最先落地的新一代计算平台,已成为各消费电子厂商主要布局方向。机器人、AI眼镜、AI耳机等产品形态亦迎来密集布局。
AI手机作为消费者最常用的终端设备,落地确定性最高。据Canalys 预计,2024年AI手机渗透率将达到17%,并将在2025年加速增长至30% 。国内市场规模方面,据IDC统计,中国AI手机出货量预计在2027年达到1.5亿部,市场渗透率将超过50%。头豹研究院则预计2024-2028年,AI手机行业市场规模由1890亿元增长至10337.88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52.93%。
由于市场青睐度高,AI PC渗透率快速提升。据Canalys 预测,2024年全球AI PC出货量将达到4400万台,2025年有望达到1.03亿台;中国大陆AI PC亦将快速渗透,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300万台,占PC市场由2024年13%提升至的73%。
尽管目前新一代计算平台类产品最终形态仍处在探索阶段,但产品落地确定性较强,中信建投证券建议关注微笑曲线两端:上游芯片及核心软件公司,与下游品牌商将占据新一代计算平台领域价值量最高的部分。
AI作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商业化价值已现
2023年ChatGPT推动北美新一代生产力工具相关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表现良好,AI广告、AI教育、数据服务等商业化落地预期较好的领域涨幅居前。2024年北美新一代生产力工具商业化价值逐步凸显,Applovin、Innodata等标的业绩持续超预期,板块大幅上行。
近几个月海外新一代生产力工具相关标的的快速上涨,已经反映出资本市场对AI应用商业化价值的认可,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同时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构建起产品生态,新一代生产力工具有望成为用户主流选择,迎来非线性增长的拐点。
国内B端新一代生产力工具加速落地可期
场景落地是作为AI落地的核心因素,B端和C端均有业界关注,其中B端场景早期主要聚焦客服营销、知识助手、办公助手等方向,并逐步向各垂直场景渗透,基于业务数据打造行业大模型;而C端则关注流量获取、新用户抢占,以期通过广泛的用户基础形成数据飞轮,功能上主要聚焦AI搜索、创作生产、角色扮演、情感陪护等方向。尽管AI应用广泛覆盖C端用户,但B端用户付费意愿更强,有望率先落地。
国内厂商积极拥抱本轮AI浪潮,部分企业已实现产品落地。例如,其中金蝶国际推出苍穹GPT大模型,布局AI+ERP应用;视源股份推出希沃教育大模型,提供AI教学全流程解决方案;三六零C端通过AI搜索打造流量入口,B端落地企业智脑,赋能企业各级部门;金山办公为个人、企业和政府打造一站式AI办公;云天励飞则在算法和芯片两翼布局,覆盖算力-应用-终端全产业链等。
结论
技术迭代下AI计算平台和AI生产力工具已迎来商业化机遇,中信建投证券建议关注AI产业三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AI终端作为新一代计算平台将获快速发展机遇,依据微笑曲线选取头部核心零部件企业以及尾端品牌厂商;二是AI应用作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将带动C端软件的持续发展、B端应用软件商业化进展更快;三是在政府支持下,底层AI算力产业发展,带动国内算力产业链整体发展。中信建投称重点公司主要有:视源股份(002841.SZ)、金蝶国际(0268.HK)、鼎捷数智(300378.SZ)、赛意信息(300687.SZ)、金山办公(688111.SH)、万兴科技(300624.SZ)、彩讯股份(300634.SZ)等。
同时,中信建投证券也给出风险提示称,“AI 产业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政策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
国际油价开年涨势明显;英伟达AI芯片故障引发微软等客户砍单;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反弹,苹果AI未能引发换机潮。
苹果智能能否在中国落地悬而未决。
我认为AI PC并不是“是否会发展”的问题,而只是“何时全面普及”的问题。
英特尔、AMD和高通在2025年CES开幕前夕,推出最新面向AI PC的芯片产品。
华为的回归给本就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带来了更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