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连接乡村与城市——柴米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财经 2024-12-13 15:22:30 听新闻

作者:李晔 ▪ 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在乡村振兴、供应链管理和社区互动等方面,柴米多以实干和创新推动了乡村与城市的连接。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个评估企业综合绩效的指标,更是企业参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路径。特别是在中国,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许多企业开始通过不同的模式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间寻求平衡,尤其是在农业、食品及社区发展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

柴米多作为一家以农业和食品产业为核心的中国民营中小企业,从创立初期便将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经过多年探索,柴米多在生态农业、社区互动、产品创新等多个维度表现出色,逐渐形成了从农场到餐桌、从产地到市场的产供销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展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实践。

1.从小农场到多业态融合的社区生态

柴米多从云南大理的有机农场出发,将经营模式从单一的农场模式延展至零售、餐饮和多元化的市集模式,形成了集餐饮、农产品零售、市集活动等于一体的全新商业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柴米多建立了稳定的品牌和社区联系,通过多样化的业态构成了独特的“企业-社区-消费者”互动网络。

柴米多积极推行“农场到餐桌”这一模式,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减少食品浪费、延长食品的产业链等方式不断优化生态体系。比如将自产的大米用于制作米酿、米酒、大米冰淇淋等衍生品,以创新加工方式解决产品保质期短的问题。这不仅为企业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健康产品,最终构建起了一个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模式。

在环保理念的驱动下,柴米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高度的可持续性为目标,通过生产、运输、加工等多环节的严格管理,确保食材和成品的环保性、健康性和安全性。柴米多的云南农场面积达70余亩,所有作物均采用有机方式种植,以确保土壤和水源无污染。柴米多在供应链源头确保了产品的绿色健康,还以自营农场作为控制源头质量的保障,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国内民营企业中较为少见。

柴米多致力于开发无添加剂的健康食品,推出了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冬瓜猪香肠。虽然这种产品的保质期较短,仅有3个月,但对于柴米多来说,这样的创新不仅仅意味着产品的多样化,更是传递给消费者的健康理念和环境责任意识。

柴米多正在逐步实现“自产自销”,在满足企业运营需求的同时,积极寻求将种植和供应链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优化至环保、低碳和高效的水平。柴米多的餐厅、农产品零售等业务模块,通过与其他有机农场合作,确保食材供应的高质量和环保属性。相比传统供应链,柴米多的垂直整合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形成了一个资源消耗更低、运输碳排放更少的循环供应链。这种模式既确保了产品的安全、可溯源性,也在降低碳足迹方面实现了社会责任目标。在食品加工环节的每一步都展示了对食品安全、消费者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视,这也让柴米多在环保和创新的市场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

2.创新的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和社区发展是柴米多企业社会责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柴米多在乡村地区承包打造自有农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特别是吸纳了乡村中老年女性作为餐饮和咖啡店的服务人员。苏州震泽柴米多稻田咖啡馆就聘请了当地的一位阿姨担任咖啡师。这位阿姨本来对咖啡制作一无所知,但在柴米多的培训下逐渐掌握了这一技能。柴米多在雇佣员工时“不为他人设限”。这不仅帮助柴米多农场和餐厅解决了人手问题,还为当地中老年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可能与学习技能的机会,给他们带来生活和心理上的双重支持。

柴米多在江浙地区农场和咖啡店中创造的工作岗位还包括各类日常管理和生产工作,帮助当地的劳动力转移,吸引了原本选择外出务工的村民留在家乡就业。柴米多的这种社区互动模式既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持,也促进了社区整体经济和社会活力的提升。在这样的社区联动模式下,柴米多从一个单一的企业经营者转变为本地社区的合作伙伴,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柴米多还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互动活动来促进消费者、村民和公司员工之间的双向连接。柴米多发起的“食物森林”共建活动便是一项有特色的实践,通过在开放日邀请城市居民参与到农场的生态种植中来,让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切身体验从播种、拔草到采摘的农活。这类活动让消费者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了有机农业的具体流程,使他们加深了对土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拉近了人与自然、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3.柴米多的“食物森林”

柴米多的“食物森林”项目是其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经济创新中的前沿探索。这一模式不仅为农场增添了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价值,还在逐步构建一种与主流商业体系不同的小规模、社区导向型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回归自然”与“模仿自然”的原则来引导柴米多及其周边社区的日常生产、消费与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人与自然共生的经济生态。

柴米多的大理农场是这一实践的核心场地,自2023年底起,这片土地经过土壤改良和合理规划,已逐步发展出七层结构的“食物森林”雏形,包括果树、高矮错落的可食植物和攀援植物等。每一层植物层级各司其职:高大的乔木层为下层遮荫,次冠层则由果树构成,覆盖性植物保护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而根系植物则稳固土壤结构,所有植被形成一个复杂而协调的生态系统。“食物森林”通过模仿自然界森林的多层次构造,使土地的利用更为高效,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空气和水资源的质量,有效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

这种以多层植被和植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种植模式能有效储存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通过改善水循环和土壤微环境为社区和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环境服务。“食物森林”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作用,不仅在于树木的固碳能力,还在于其促进了土地的长期可持续管理和保护,可以营造出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增强社区的生态韧性。这种新型生态社区模式不仅有利于环境,也为柴米多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长期经济支持。

4.“食物森林”共生社区的经济模式

柴米多通过“食物森林”共生社区逐步培育出一种新的社区经济雏形社区内的志愿者团队分工明确,每一组负责不同的“食物森林”工作方向,包括香草育苗、酵素制作、食材开发、自然教育和市集运营等。此外,社区成员通过厨余垃圾回收制作酵素,将其用于土壤改良和植物养护。为了推动循环经济,志愿者们每周末会带来家中的厨余垃圾,经分类处理后用来制作植物酵素,这些酵素在市集售卖,所得收益再用于支持社区内各项活动。这样的循环模式可以减少社区的厨余垃圾,践行了零废弃和可持续理念,还能有效提升社区经济自给自足的能力。

在“食物森林”共生社区中,社区成员逐渐培养出“回归自然”的生态观念,不依赖于传统工业、农业,构建了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样的“食物森林”模式,为柴米多构建的社区带来了新的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它创造了一种以生态自给为核心的社区经济,使社区成员能够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以实践、合作和共享为核心理念,带动志愿者、消费者和本地居民共同参与,逐步打破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单一生产”和“消费依赖”模式对人的限制。于柴米多来说,“食物森林”不仅仅是农业和社区建设的一部分,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能选择。

5.企业社会责任观察:乡村与城市的连接——生态消费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食物森林”项目的核心在于,它为农业社区提供了一种在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之间实现平衡的新型发展模式。柴米多通过食物森林的实践,在农业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为乡村振兴、环境保护以及社区经济创新提供了前沿的实践样本。在“模仿自然”的生态经济系统中,柴米多的农场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富有弹性的系统,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自然挑战,为实现生态韧性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长效保障。

这种以社区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多样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之一。对于运营此模式的企业而言,在市场竞争中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又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食物森林模式是一种农业创新,也是对当前经济模式的一种思考和创新,为企业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柴米多在运营模式上展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连接,通过市集、餐厅和农场的融合,构建出“从产地到消费端”的生态消费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让城市消费者获得有机、可溯源的产品,还通过活动、互动等形式促使消费者了解生产过程和生态种植的意义。消费者不仅能够在餐厅中品尝到从农场直接运来的生态食材,更能亲身参与其中,从而将消费体验转化为对可持续生活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生态消费模式将成为更多中国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通过进一步拓展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企业可以借助线上平台、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帮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产品背后的环保和社会责任努力。通过这一模式,民营企业能够在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同时推动整个消费市场向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柴米多作为一个崇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民营企业,通过对食品安全、社区建设和产品创新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创新样本。在乡村振兴、供应链管理和社区互动等方面,柴米多以实干和创新推动了乡村与城市的连接,展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在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上创造独特的价值。

从农场到餐桌的供应链管理,从乡村振兴到社区互动,从产品创新到环保承诺,柴米多模式或将引领一场新兴的生态消费革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

出品人| 杨宇东

策划 | 于舰

主笔| 李晔

编辑 | 于明

审定 |于舰 马绍之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