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员工、智能投顾、自助理赔、文档生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全面渗透金融领域,为金融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金融机构各类大模型应用层出不穷。
当前,大模型在金融领域落地应用进行到哪一步了?金融大模型又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控制风险?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近日,在第六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平行论坛上,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创新监管实验室揭晓了“2024年人工智能大模型金融领域示范场景及创新应用与案例”,全面展现了大模型如何革新金融业现有业务流程。
在论坛现场,与会机构、嘉宾强调了大模型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风险控制和客户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也探讨了资本对于支持金融科技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革新金融业务流程
在现场,10家获奖机构展示了各自的金融大模型场景应用成果,分别来自交通银行、中国人保、华安基金、海通证券、申银万国期货5家金融机构,以及中电金信、金仕达软件、华院计算、鼎茂信息、云轴科技、火山引擎科技5家科技企业。
上述机构带来的案例多方位展示了大模型在金融业应用的现状。例如,云上交行智能客服围绕对公、零售、普惠、养老金等领域开展业务场景上线,接入知识问答功能;中国人保大模型通过智能化产品和一站式MaaS服务,面向代理人赋能、智慧营销、客户体验、研发效能、综合办公五大场景打造相应产品。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薛正华在主旨演讲时指出,大模型的实际应用覆盖了客户服务、市场推广和运营管理等金融业务领域的多个方面,极大地增强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能力,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为金融业提升效率的同时,大模型的风险和挑战也逐步暴露。薛正华指出,大模型落地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幻觉问题,即大模型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其次是安全问题,随着大模型在许多方面超越人类,如何控制这些智能体成为一个难题。此外,成本问题也是一大挑战。
针对大模型在金融领域遇到的挑战,在圆桌讨论环节,嘉宾聚焦于构建安全可靠的信创环境来支撑金融大模型的发展,多位嘉宾认为,多方协作是实现金融大模型安全可控与创新发展的关键。
耐心资本赋能发展
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长期耐心资本的投入,在现场,多位嘉宾阐述了资本如何支持大模型落地金融领域的看法。
薛正华表示,资本市场对金融大模型有重大支持作用,强调了科技创新与资本投入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提到了几家关键公司对大模型发展的贡献,包括苹果公司推出的边缘大模型,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被集成到iPhone中。
金浦投资执行副总裁兼上海金融科技基金管理合伙人范寅分享了金融科技产业投资的趋势与挑战。“通过金融科技,关注金融五篇大文章,来支持这些领域的发展:一是科技金融领域,鼓励早期投资,评估科技企业风险,并运用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二是绿色金融领域;三是普惠金融领域,支持小微企业和C端客户,通过大数据和征信模型提供服务;四是养老健康金融领域;五是数字金融领域,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数据配置、应用开发和基础设施问题。”范寅指出。
圆桌讨论环节,创投机构与科技企业代表围绕股权投资新趋势和人工智能重塑生产力等话题展开讨论,纷纷强调耐心股权资本对支持金融科技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此次创新应用与案例评选共27家企业的32个项目获得入围奖,39家企业的51个项目获优秀奖。
AI创业者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也是新质生产力概念孕育并形成实践成果的重要时期。
①交通运输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②阿里通义千问发布原生全模态大模型Qwen3-Omni;③腾讯混元3D-Omni、混元3D-Part发布并开源。
为推动紫东太初4.0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产业价值,“紫东太初云”平台同步发布。
以创新为主线和以安全为底线、统筹创新与竞争、兼顾效率与公平优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竞争路径。
在这股AI革命浪潮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凭借其独特优势助力中国金融AI的发展,并在全球金融科技竞赛中巩固自身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