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企业一头连着制造端,一头连着企业端,如何实现绿色生产、终端产品如何助力低碳事业,考验着这些企业。作为具备车规级IGBT、SiC(碳化硅)芯片及模组和数模混合高压模拟芯片生产能力的国内领先代工企业,芯联集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围绕绿色发展,芯联集成始终贯彻环境友好、合作、创新、责任、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芯联集成董事长、总经理赵奇表示:“在引领新能源与智能化革命发展中,我们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公司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不断探寻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
回顾芯联集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进化的应时之变背后,底层支撑着的是始终不变的“科技向善”初心。
从应用端看,芯联集成积极开发有助于新能源产业节能减排的产品,在业内率先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SiC器件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持续为低碳产业提供支柱力量。
“与传统硅基器件相比,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优于硅基半导体的低阻值特点,能够同时实现‘高耐压’‘低导通电阻’和‘高速’等性能,进而实现更高的系统效率、更低的损耗和空间小型化。”赵奇在谈到碳化硅优势时表示。
芯联集成碳化硅功率器件能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系统效率。研究表明,相比Si IGBT器件,SiC MOSFET在800V平台的新能源汽车主驱中一般能使逆变器能耗降低近70%、整车效率提升6%~8%,在400V电压平台下则能使整车系统效率提升2%~4%。
然而,成本偏高与产能有限,成为阻碍碳化硅器件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从6英寸向8英寸扩展则是破解碳化硅成本过高难题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一场全球竞赛,考验着企业的科技实力。而依靠技术革新,目前芯联集成全球第二条、国内第一条8英寸SiC MOSFET产线已正式通线。
有关资料显示,从碳排放量看,8英寸碳化硅晶圆制造过程相比6英寸增加了约30%,但由于每片晶圆上合格晶粒数量增加了80%~90%,分摊至每一个晶粒并结合其他来源的碳足迹,单个晶粒最终碳排放降低了30%以上。
随着碳化硅产能持续爬升,芯联集成绿色产品还在进一步助力新能源产业节能减排。2023年,芯联集成六英寸SiC MOSFET产线便实现超5000片月产能,且持续满负荷运转。八英寸SiC产线今年通线后,预计明年进入量产阶段。
在深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芯联集成还制定了减少碳排放、水资源使用、废弃物排放、增加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并通过永续创新和绿色制造实践目标。
近两三年,芯联集成绿色制造事业取得多项进展。2022年,厂内进行多项节能减排项目,将55盏路灯更换为光伏路灯后,公司于2023年又开始大力推进总容量6164kWp的屋顶光伏板建设项目。至2023年11月,公司光伏板建设工程一期全部完成并上线发电。2023年,芯联集成自建光伏板年发电量近430万度,加上年外购绿电超2400万度,公司全年使用绿色能源占比达近5%。
2024年,芯联集成更进一步,二期区域总计19000㎡、容量达5276kWp的光伏板建设工程也在6月底完成上线发电。按照规划,整个屋顶光伏板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为25年,预计总发电量1.42亿度,年均发电量569万度。
在前期多项努力下,芯联集成计划在2026年前认证SBTi科学碳减排目标,并提前于国家“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公司层面率先实现碳中和。
从绿色产品助力节能减排事业,到生产环节节能减排,芯联集成以用户价值、科技创新、社会责任为本源,携手利益相关方践行ESG理念,共创可持续社会价值,生动诠释了科技进步如何推动绿色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29个“3R无废酒店”、5个“无废商圈”。
确保科技始终运行在敬畏、良知、责任的轨道上,应该作为科技探索永恒的准则。
作为经济转型与环境治理的交汇点,绿色创新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思维与体系的革新。
【编者按】随着ESG多项国际准则生效实施,ESG的发展进入新纪元。2024年,ESG理念迎来2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第一财经联合推出“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对话20位中国企业家的形式,结合实地走访受访企业的实践成果,探讨中国企业领导者在可持续发展、ESG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洞见、成果和领导力。
深入探讨极端天气对海上风电的影响,剖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短板和风险隐患,提前布局针对性措施,对保障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