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培勇:税权不等于财权,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核心在于“自主”

第一财经 2024-12-22 13:32:38 听新闻

作者:周斌    责编:黄向东

“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在于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即增强地方财政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与明年的重点经济工作相伴而行的这一轮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是奔着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而去的,重在自主,贵在自主,核心和灵魂在于自主。”谈及央地财政关系改革,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在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4年会”上如是表示。

高培勇表示,今年中央政治局部署的“史上最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化债方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部署的措施以及在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盘子中地方财政支出占比高达85.28%,这些事实提醒我们,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格局是否规范、是否健全,对于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性。

“地方收支格局的健全与规范又最终决定于央地财政关系格局的健全与规范。没有央地财政关系格局的规范与健全,就谈不上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格局的规范和健全。”高培勇称。

在他看来,围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是以增加地方的自主财力,而非增加一般意义的地方财力为导向的。这也说明,与明年的重点经济工作相伴而行的这一轮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是奔着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而去的,重在自主,贵在自主,核心和灵魂在于自主。

同时他还提到,从分税制的角度来看,当前地方财政收支运行和央地财政关系层面存在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以及矛盾和问题,如何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与分税制的健全和完善联系起来是关键。

他表示,全面落实分税制的关键在于正本清源,回归常识,厘清分税制的内涵和外延,有四个焦点需要关注:

焦点之一,分税制并非分钱制。分税制与分钱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分什么和何时分。分税制分的是税收要素,而分钱制分的是税收收入。分税制关注的是税本、税源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从源头入手。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分税种也就是分税源;而分钱制关注的是税收收入的结果。

焦点之二,分级财政管理并非单级财政管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实行分级财政管理是必要的,这要求坚持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一级财政的原则。这意味着,我国的财政体制是实行分级管理,而不是只有全国范围内的一级财政管理。

焦点之三,转移支付并非越多越好。在本年度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当中,28万亿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24万亿为地方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本级支出仅为4万亿左右。地方财政支出中的近12万亿,需要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来提供财源。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就转移支付的功能应当如何定位,高培勇表示,从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出发,转移支付的功能定位有三个方面,中央财政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平衡区域发展、为地方政府完成特定任务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对于地方政府完成符合中央宏观调控意图的事项给予奖励。凡是超出这三方面功能的转移支付,都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商榷。

焦点之四,税权不等于财权。税权与财权的区别在于,虽然作为一个单一制国家,税权需要高度统一,但财权涉及收入与支出的调配权、组织权和平衡权,这些应当属于分级财政管理的范畴。不可把税权和财权混为一谈,认为税权高度统一就意味着财权也要高度统一,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增加地方财政自主性的导向来看,从分税制的内涵和外延而论,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旨在调动的是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其落脚点和出发点在于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即增强地方财政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高培勇表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多项重要措施并举,4月政治局会议深度解读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18 04-30 13:42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出席并主持东盟与中日韩财政和央行副手会

宣昌能重点介绍了面对当前全球不确定性上升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势头。

116 04-11 10:12

宋雪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三大核心目标: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胀|大V看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三大核心目标,并提出务实措施以应对通胀下行压力,同时突出“投资于人”的新循环,推动地方财政扩张,加强地产政策“保主体”,促消费成为经济工作主要抓手,财政货币政策符合预期。

27 03-07 19:46

财政部部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赤字安排更加给力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可以理解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61 03-06 15:30

管涛:财政政策再升级,预算赤字率创新高至4% |大V看两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安排,包括提高预算赤字率、增加政府债券发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消费以旧换新以及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措施。

44 03-05 17:2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