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今天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情况。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发现并推动解决各类环境问题7.2万个,对恶意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今年从全国抽调执法骨干4091人次,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等地区为重点,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开展了11轮次的现场监督帮扶工作,累计检查点位9.0万个。其中,查处弄虚作假、超标排放、机动车OBD造假等突出问题2.5万个,有效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0月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部署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签发虚假维修合格证等行为。截至11月底,已推动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85家、市场监管和交通运输部门取消资质和停止经营448家,采取断网、停止采信数据、扣分等惩戒措施569家。问题车辆比例较夏季期间下降近30个百分点,违法违规问题情况显著好转。
持续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也取得战果。截至11月底,一共办理此类行政处罚案件3958件,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犯罪案件1630件,涉案人员3276人。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在2022-2023年经济复苏期污染反弹后,2024年迎来转折性改善。
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重点,扎实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巩固深化生态保护长效常态机制。
坚决反对各类简单粗放、“一刀切”式的环保治理,坚决反对各类脱离实际、层层加码的环保整改,坚决反对各类弄虚作假、走过场的环保“形式主义”。
2026年,全国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全覆盖
投资主体应确保项目勘测设计质量,不得人为压缩合理勘测设计周期和压减正常设计程序。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应监督投资主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压实投资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