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是临港新片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2025年将更加突出跨境和离岸业务的开放创新。
“尤其是聚焦跨境和离岸金融、离岸贸易、跨境和离岸数据、跨境医疗、高能级航运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大力度的开放压力测试。”2月7日召开的临港新片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表示,让各类企业在临港真正感受到行政服务更高效、市场机制更完善、国际化规则更成熟、发展成长更快速。
聚焦产业痛点堵点推进制度型开放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是临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临港持续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陈金山表示,临港最大的优势是制度创新,最核心的竞争力是高水平开放。
为此,今年临港将进一步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聚焦产业发展“痛点”“堵点”,加大制度创新赋能营商环境力度。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我们已经在谋划一系列新的制度创新。”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处副处长张楠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会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思路,收集梳理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提炼制度创新的需求,相关企业也会成为该制度创新的首批试点。
具体而言,临港新片区将开展“地毯式”制度创新需求摸排,收集企业碰到的阻碍要素流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制度性问题。同时,要强化制度创新案例的复制推广,加快释放典型创新案例的制度红利。全面梳理已落地的典型创新案例、典型做法,根据企业需求常态化、清单式开展复制推广,以点带面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此外,要聚焦特色产业、业态,临港新片区也将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集中力量在跨境和离岸金融、数字经济、高能级航运服务等领域及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自由便利”,打造全产业链制度集成创新品牌。
比如,在离岸贸易领域,将加快“跨境通”与相关平台的数据对接,提升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能力。争取人民银行支持,允许优质贸易企业设立专业子公司,豁免真实性审核和收支偏离度考核。
陈金山还强调,要建设好和发挥好功能型开放平台的作用,大力建设航贸数字化平台、数字船供平台、“跨境通”平台,着力打造“数字综保区”,加快拓展电子提单、电子发票、数字船燃加注等应用场景。
构建前沿产业生态
成立5年后,临港新片区已经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产业发展为主的新阶段。
2024年,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产值全市占比10%以上,产值规模跃升至上海全市第3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全市占比20%以上,科技产业类市级重大工程项目占全市1/3。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陆瑜表示,构建完善的前沿产业生态体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让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临港招商引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硬招牌。
具体而言,临港要聚焦五大重点产业,引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集成电路全链突围,继续发力装备、零部件,拓展先进封装、硅光、宽禁带半导体等领域。二是民用航空链主牵引,加快推动大部段总装、复合材料、机载系统、发动机研制、保税维修等环节配套企业集聚。三是智能汽车引领未来,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汽车软件、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四是高端装备动力之源,大力发展“空天陆海能”动力装备,培育储能、氢能等领域。五是数字经济赋能百业,壮大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业态,提升“AI创新港”影响力,集聚万人规模数字产业人才。同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脑机接口、XR、具身智能、可控核聚变等提前布局。
陆瑜表示,临港将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推动各类产业扶持政策更加精准。比如,提升研发对制造业的带动性,重点支持产业生态集聚、关键环节研发、赛道头部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增资扩产,重点支持扩大产能、设备更新、产线智能化投入等方面,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额外奖励规模较大、增速较快的企业;持续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对于优质项目创新试点“拨改投”,打通创新创业的“最初一公里”。
在招商服务中,则将个性化定制“拿地、建设、竣工推进表”,做到保姆式帮办。“我们有信心承诺‘一个月签约、三个月供地、六个月开工’。”陆瑜说。
自成立以来,临港新片区创造了以“特斯拉速度”“波音速度”“商飞速度”为代表的临港速度,累计形成营商环境领域创新案例30个、新设企业超11.5万户。
2024年,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的评估,临港综合得分与包含新加坡、香港、新西兰等地的首批50个参评经济体中的第4名相当。
“临港已经具备了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基础,这里就像一个‘创新实验室’,不断试水新政策、新模式,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更多机会。”德勤中国政府及公共服务华东区主管合伙人严庆乐说。
随着2025年和2026年新轮次的评估,欧洲、北美发达经济体的加入,以及新轮次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和修订,严庆乐表示,当前50个经济体和临港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仍值得进一步关注。
“作为全国营商环境的‘优等生’,我们期待临港在做好‘规定动作’基础上,持续推出‘自选动作’。” 严庆乐说。
上海与香港并非竞争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上海更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强后盾与重要补充。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地产高质量发展的组合制度创新要求,旨在以内部确定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其中通过稳定房地产市场进而稳消费稳预期,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突破,改变了伦敦、巴黎、新加坡等传统仲裁地长期主导国际商事仲裁的局面,将极大提升全球对深圳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认可,有利于吸引更多中外企业到深圳投资。
这是中国金融体系在跨境金融领域迈出的随需而变、与时俱进的重要一步。
行动方案围绕优化提升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5个环境”,推出15个方面工作举措,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