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咨询的很多,但有些问题,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是不是请市级相关部门加快出台配套操作指南,明确改造路径、技术标准和各部门职责,把好的政策尽快落下来。”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斌说。
9月16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围绕“做强街镇基层基础,打通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这一主题,面向14个街镇,召开街镇主官座谈会,持续听取街镇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王斌的需求,指向的是上海新近出台的商务楼宇更新提升政策。
中小微企业量大而面广,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上海300多万市场经营主体中,90%以上在街镇。服务数量如此庞大的群体,必须要依靠基层街镇。也因此,街镇营商环境建设,是城市营商环境的基层基础,很大程度决定着广大中小微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感受度。
今年以来,上海在全国首次提出把“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任务的内容,又进一步将其作为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加以重点推动。
街镇营商关心啥
这不是上海第一次召开街镇层面的营商环境座谈会。一年前,上海市发改委就召开了同一主题的座谈会,上述14个街镇负责人参会,提出了街镇层面在街镇在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当时提的需求和建议,部分已经解决,部分则出现在了今年的营商环境任务单上。
在今年的座谈会上,多位街镇主官都谈及上海新近出台的商务楼宇更新提升政策。
7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市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13号文),鼓励和支持存量商务楼宇通过“功能兼容”的方式更新转型,提高楼宇经济效益。《实施意见》提出,“在地区中心区域,强化职住平衡,允许商务楼宇兼容商业酒店、研发创新、文化体育、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等功能”。
王斌表示,13号文释放了政策利好,洋泾街道的老旧商务楼宇改造意愿强烈,咨询量显著增加。但在实际操作中,消防标准适配、配套设施升级、水电收费机制调整等具体问题缺乏明确细则,街镇在推动过程中面临“无据可依”的困境。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晓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天山路街道地处长宁区中部,是市级商圈虹桥古北商圈的核心区块。辖区有金虹桥、南丰城等30余幢商务楼宇,注册企业近4000家,商务办公人员超7万人,经济总量达225亿元。
张晓钟发现,13号文中允许中心区域商务楼宇兼容的6类功能,企业都很关注,但是如何审批并不清楚。同时,对于产权分割变更、融资支持等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政策需求。因此,需要具体操作细则和指导性方案,也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撑,推动建立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运营机制。
静安区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万明民也说,13号文的出台,为整体盘活楼宇资产注入了信心。但是新情况也随之出现:受南京路步行街旅游效应带动,周边酒店住宿需求旺盛,部分楼宇提出将办公区域改为酒店用途,以期快速提升出租率。建议市级层面进一步细化楼宇用途变更的具体要求与审核条件,加强政策权威解读与引导,推动业主立足长远,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要烟火气也要秩序感
在区域空间内探索商业活力与城市秩序的有机平衡,是街镇当前的一项工作重点。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也提出要建设活力街区,提升城市“烟火气”。
宝山区庙行镇是全市最小镇,目前正在打造营商“最暖城区”。镇党委书记郁梦娴说,庙行镇共康路仅800余米,但集聚了500余家商铺,大部分由原彭浦夜市而来,到共康路有了固定门面后规范是规范了,但烟火味也淡了不少。今年,依托优化设摊管理、规范设摊指引等“一揽子”政策,复苏了集市基因,成功策划“益路共康·邻里悦市”系列市集活动。首场活动便吸引近4000人次参与, 创造超10万元营业额,更有88%的商户签署长期合作意向。
而在奉贤区南桥镇,区城管局开发应用“商铺码 ”, 可以在线快速办理外摆申报。镇党委书记陈晓维介绍,南桥镇通过制定公约、疏堵结合,已规范备案外摆商户20家,实现区域自治共治。实施以来,超九成商户实现营收增长, 串小妹火锅店、上海健尔餐饮等同比增幅达15%~20%,目前正持续打造“ 百齐路 ”“通阳路 ”特色外摆街区,通过规范经营进一步释放城市烟火气。
不过,南京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向提出,南西街道作为一个国际化与烟火气共融共存的街区,要兼顾商业主体、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是商户对周边人气旺盛的追求,一方面是居民对安宁有序生活的要求。未来,街道将继续探索商居平衡的可持续治理范式。
王斌也提到了社区治理与营商服务的平衡难题。他表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鼓励发展夜间经济、户外餐饮等业态,但部分餐饮企业(尤其是火锅、烧烤等)虽合规经营,仍难以完全避免油烟噪声扰民,引发12345热线重复投诉,基层面临较大考核压力。
“建议优化热线工单派发和考核机制,对基于同一事由的重复投诉进行合并处置,强化市、区两级协同和舆情研判,为基层妥善化解矛盾提供更大空间和政策支持。”王斌说。
穿透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南东街道在去年的街镇主官座谈会上提出了“政策触达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万向民说,很欣喜地看到, 8.0版方案显著强化“提升企业感受”,并专设“夯实基层营商基础”板块。
街镇作为基层营商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在今年7月发布的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30个十佳案例与30个优秀案例中,涉及街镇的创新实践超过三分之一。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表示,街镇营商环境建设,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才能孕育出更多破解难题、服务企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比如,针对涉企投诉处置难的问题,8.0方案提出“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街镇项目落地和企业诉求解决。王斌就表示,对于跨部门复杂问题,洋泾街道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由网格长牵头启动“一次上门、联合体检”模式,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但是,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街镇面临的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浦东新区曹路镇镇长金利军表示,目前产业项目前期审批环节和时间周期仍相对较长,一些意向招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往往等不起。建议试点实行产业项目“容缺”审批机制。
虹口区曲阳街道办事处主任梁丽娜则希望,进一步优化政策发布做到精准解读。原因是曲阳路街道3200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超90%,普遍缺少政策解读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区惠企政策落地。因此建议从市级层面着手,在现有集成式发布政策库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进行专业分类,针对性开展政策解读,助力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陈彦峰表示,下一步,上海将把与街镇“面对面”沟通的机制常态化、长效化,让街镇营商工作的成效和难点、痛点都能及时地被听到、被看到、被关注到。上海市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也将进一步加强从政策制定“最初一公里”穿透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整体推进。
“‘最后一公里’往往也是最难、最重要的‘黄金一公里’。”陈彦峰表示,要持续发力、持续攻坚、持续赋能,支持街镇更好服务广大中小微经营主体,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强底座。
“因为相信,所以扎根”——这是安永对上海最真切的心声,更是一份长久的热爱:热爱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热爱它提供的机遇与舞台,也热爱它创新向前的精神气质。
中方维护本国企业正当合法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将依法依规审批TikTok问题。
北京连续推出1700多项改革措施,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对营商环境的评估,不仅是看经营主体增加了多少,还要看退出机制是否健全。
打通信息孤岛,连通北上广深杭5座城市业务,是深圳持续深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