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备受关注的积极财政政策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一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大小,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财政赤字率,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账本中财政赤字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赤字率是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根据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通过提高赤字率,加强逆周期调节,是世界各国通行做法。
当然财政赤字率过高,也会加大财政风险,影响财政可持续性,因此中国一般将赤字率3%作为一道心理上的财政风险安全防线,但3%赤字率红线并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近些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稳经济,中国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官方公开的赤字率多次突破3%。
在2020年疫情暴发前,中国官方公开的赤字率未突破过3%。为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赤字率首次提高至3.7%历史高位,2021年降至3.2%,2022年进一步降至2.8%,重回3%以内。2023年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中国增发1万亿元国债,财政赤字率达到3.8%新高。2024赤字率设定为3%。2025年赤字率提高至4%左右,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中国仍有较大举债空间,这也为提高财政赤字率奠定基础。赤字率提高意味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以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预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概述了财政政策将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赤字和发行更多政府债券。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算赤字率拟按4%安排,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显示出政府在复杂经济环境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宏观数据分析,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紧密联系,强调了5%的GDP增长目标是必要且可实现的,并指出今年的财政政策将通过增加政府债务规模和专项债券发行来支持经济增长,进而影响资本市场。
观察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看财政支出强度,更需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和资金使用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