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顾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 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彰显强大韧性。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稳步回升。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信号。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 规划谋篇之年,更是我国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总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等是助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工作。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走势?安永在今年两会首日为您盘点2025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看点与机遇。
2024年,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稳健前行,国内生产总值(GDP)达人民币134.91万亿元,同比增长5%[1]。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以新促质,催生出众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外贸逆势再创新高,从总量、增量、质量上实现了“三量”齐升。以旧换新政策持续释放消费活力。
图表1: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韧性持续跃升
展望2025年,政府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方面,在适度宽松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将实施更有力度的降准降息以保持流动性充裕,新增信贷、社融规模有望恢复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由过去传统基建投资领域逐步向消费转向,尤其向教育、养老、医疗等惠民生的领域倾斜,以全方位扩大内需。同时,政策也将从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等方面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以新技术带动生产力深层次变革,释放巨量的市场规模。
2024年,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消费市场在新业态新热点带动下实现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人民币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2]。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等新业态成为增长引擎,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44.5%[3],成为经济“压舱石”。消费市场以政策创新与多元场景构建为核心,呈现出三大亮点:
结构分化与升级并行:服务消费表现亮眼,服务零售额增速达6.2%,远超商品零售的3.2%[4]。体育娱乐、通讯器材等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数字化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模式加速渗透。
政策组合拳激发消费潜力:中央与地方密集推出以旧换新、精品消费月等政策,全年带动家电、汽车等耐用品销售额超人民币1万亿元[5]。
文商旅融合与情绪消费崛起:文旅IP引爆市场,县域旅游订单增幅超一线城市,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入境游增长。同时,“质价比”“平替风”主导理性消费,消费者愿为情绪价值买单,催生疗愈经济等新场景。
展望2025年,内需深化与生态重构成为增长关键之驱动力。
政策加码与内需提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内需”列为2025年首要任务,预计通过就业保障、收入分配改革等措施增强消费能力。
质价比与创新驱动:消费者对“质价比”需求加剧,品牌需围绕“产品-场景-信任”构建竞争力,例如通过用户共创模式精准触达需求,平衡低价策略与长期品牌价值。
服务消费与数字深化:文旅、健康、教育等服务领域潜力持续释放,数字技术将重塑消费体验,私域流量与全渠道整合成品牌竞争焦点。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其核心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供给质量直接决定产业创新水平。2024年,科技部共启动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旨在夯实产业创新驱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实现从科技到产业跨越的关键环节。在减税降费、体制机制改革等多维度扶持政策下,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1%,较高技术服务业增速快14.3个百分点[7]。
图表2:2024年全国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对比
展望2025年,我国将继续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展,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集成电路与微纳系统、人工智能与信息系统、生命健康、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将成为布局重点[8]。生成式AI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热门赛道。2024年,全球生成式AI专利数量大幅增长,其中,中国新增专利数量占比61.5%,位居全球第一[9]。今年,预计政府将在专利转化运用、支持生成式AI行业应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撑政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2024年,中国资本市场在改革浪潮中稳步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亮点,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整装待发,重拾信心:2024年4月,伴随着新“国九条”的发布,A股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加码,企业上市门槛提升,IPO活动总体放缓。而“1+N”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改革深化,使投资者信心逐步重聚,市场估值修复动能增强,中长期资金不断入市,资本市场“整装待发,重拾信心”。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入,在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加速了劣质企业的出清,提升了市场整体质量,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生态,推动资本市场向高质量方向发展。2024年,A股市场有一百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筹资超过人民币700亿元。IPO数量和筹资额前三的行业为工业、科技和材料,前三行业的IPO数量及筹资额分别占年总量的88%和89%。
图表3:2024年按上市宗数计算的五大行业
图表4:2024年按筹资额计算的五大行业
图表5:2019-2024年工业、科技和材料行业占全年比例
展望2025年,资本市场将继续深化改革,在政策趋势、市场机遇和关注重点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态势。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资本市场也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监管部门会增强发行上市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鼓励产业整合升级,培育耐心资本。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2025 年,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将成为核心任务之一。2月1日,吴清主席讲话指出,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监管部门将着力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加快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市场体系和支持 “长钱长投” 的政策体系。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将更加注重投资和融资的平衡,在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重估中国科技资产带来的行情:2月17日在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信号,座谈会对科技创新、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视,将使A股中相关的民营科技企业、新能源企业等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资金会向这些板块聚集,推动板块内企业的股价上涨,带动科技产业板块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有望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
2024年,尽管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中国外贸顶住压力,实现了量稳质升的瞩目成绩。
量能稳步增长,货物和服务贸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达人民币43.8万亿元,同比增长5%,中国继续巩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10];服务进出口总额达人民币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旅行服务出口增长156.8%[11],“China travel”热度空前。
质效持续优化,结构优化与创新力提升显著:
政策层面看,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列为重点任务。今年2月全国外贸工作会议明确将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会加快落实新一轮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和促进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部署[12]。目前,民营企业是中国外贸的第一大经营主体,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外贸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至55.5%[10],民营企业出口占出口额比重接近65%[13]。习近平主席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有望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谋求发展和创新创造的信心,预计民营企业将继续起到支撑中国外贸的中流砥柱作用。
展望2025年,虽然外部环境的挑战继续加大,但仍有全球经贸趋向复苏[14],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有利因素,同时中国稳外贸的决心坚定不移。相信中国外贸将继续显现强大韧性和活力,高科技属性的新产品,以及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动能将继续支撑中国外贸结构优化,推动开放型经济升级。
2024年,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之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彰显出中国金融市场持续迈向成熟与开放的坚定步伐。
在市场建设方面,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加速,沪深港通机制迎来十周年,全年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额达人民币1,497.58亿元及港币481.08亿元,与2014年开通时相比分别增长25倍和50倍。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2024年11月,SWIFT人民币支付占比达到了3.89%,稳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的地位。
图表6: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在行业发展层面,银行、保险、证券、资管等行业均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姿态,吸引了众多外资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资产规模及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资产更是达到了历史峰值。
图表7:外资保险机构数量与总资产
在机构引进与业务拓展方面,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了在华展业范围,多家合资机构的中外资股东增持股份,外资券商、资产管理机构也积极申请在华展业。同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跨境理财通、ETF互联互通等多种机制的创新,为中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更多的国际资本和活力。这些机制的完善不仅提升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和风险管理工具。
图表8:ETF互联互通扩容情况
政策改革方面,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包括新“国九条”、《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以及《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还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了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图表9:2024年度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大事记
展望未来,2025年将是中国金融业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均将深入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列为重点工作。我们期待在今年的两会上,这些金融领域的议题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讨论和部署,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全球金融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年,国务院颁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5年内实现城镇化率达到70%。纵观全球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城镇化率达到70%会使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大建设”阶段转向“城市大更新”阶段,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即将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转型。
图表10: 全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
全国住房与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宜居、有韧性、智能的城市空间。此举将带来多重发展机遇:
2024年,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8.89亿千瓦,其中风电与太阳能装机超14亿千瓦[15],提前6年完成2030年目标。电动汽车全球市场份额达70%[16],覆盖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并推动全产业链出海,形成“制造+技术输出”新模式。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低碳场景,AI优化电网效率、智能充电网络覆盖全国,车网互动试点规模扩大。绿色债券新发行人民币6,814亿元[17],ESG信披新规推动A股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展望2025年,政策将聚焦行业深度减排与资源约束突破。预计将强化《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执行,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制定“超低排放改造”时间表,并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至电解铝、化工等领域。氢能、固态电池等替代技术产业化加速,绿氢制备成本或进一步降低,推动冶金、重卡、航运脱碳。市场机遇方面,循环经济与生态修复需求激增,固废处理、矿山修复技术(如煤矸石填充系统)成为投资热点,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以及部分省级资源循环集团相继成立,产业整合与规模化发展信号明显。在复杂地缘格局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装备仍旧维持优势,仍需谨慎应对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扰动。ESG投资进一步分化,“洗绿”监管趋严,具备碳足迹溯源能力的企业将主导绿色债券、转型金融产品创新。
注:
[1] 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1/t20250117_1958332.html
[2] 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501/t20250117_1958339.html
[3] 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501/t20250117_1958345.html
[4] 国家统计局,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1/content_6999754.htm
[5] 新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186285014240964&wfr=spider&for=pc
[6] 科技部
[7] 中国日报,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02/13/WS67ad449fa310be53ce3f52aa.html
[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25年度项目申报指引
[9]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353209483122672&wfr=spider&for=pc
[10] 中国海关总署, //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302330/6355603/index.html
[11] 中国商务部,https://www.mofcom.gov.cn/xwfb/sjfzrfb/art/2025/art_1a0cadfc33074696a0d4c0dfe05ffd39.html
[12] 注:涉及文件包括2024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11月发布的《商务部关于印发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13] 《经济观察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290702435020590&wfr=spider&for=pc
[14]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lobal Trade Outlook and Statistics (October 2024), https://doi.org/10.30875/9789287076397
[15] 国家能源局,https://www.nea.gov.cn/20250221/e10f363cabe3458aaf78ba4558970054/c.html
[16] 乘联会,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10A07UL400
[17] 证券日报,https://www1.cs.com.cn/gppd/zqxw/202502/t20250215_6474677.html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2025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不仅可取,而且非常必要。
“唯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打破低价内卷。”
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