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为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突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GDP增速、通胀目标、就业机会等数字目标基本符合此前市场预期。报告提出了5%的GDP增长目标,在当前国际环境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殊为不易。
从宏观视角来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呈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势,这对稳定经济预期、应对外部挑战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目标数字不仅体现了政府调控经济的决心,也表明在外部压力与内部转型的双重考验下,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更多政策协同与结构性改革的支撑。
要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需推动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不断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具体可考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 提升消费,优化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亟需实现转型,即从以国家主导、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提高居民收入,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可以有效推动经济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2.发展民营企业,促进就业与消费:
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勇于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市场,在创新引领与扩大就业中作用显著。随着民营企业保护性、支持性政策逐步落地,其发展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消费机会,形成经济内生循环。
3.恢复信心,稳定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
信心是发展的基石。通过精准施策,调结构稳发展、促进消费与企业盈利,联动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重塑企业家与消费者的信心,这是一条从政策到市场、从企业到社会的信心传导链,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4.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突破式发展提升国内国际信心,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具备强大的政策调控能力与市场潜力。通过提升消费、发展民营企业、恢复信心及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经济有望在挑战中开拓转型与增长新局,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加大基础研究建设之外,上海也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央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提问时表示,督促金融机构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积极满足民营外贸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办公室25日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后已经较为成熟,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及早审议出台。
一季度,上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全市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