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伍超明:政策积极有为,聚焦科技消费 | 大V看两会

2025-03-10 12:18:47 听新闻

作者:伍超明    责编:张健

伍超明认为,5%的GDP增速和2%的CPI目标是兼顾实现长期规划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为主导,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重点工作包括提振消费、强化创新、深化改革、稳定楼市和惠及民生。

点击看更多大V解读
 

(本文作者伍超明为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

一、如何理解5%左右的GDP增速和2%左右的CPI目标:兼顾需要与可能。其中,5%左右的GDP预期目标,一是兼顾了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GDP增速要求;二是与1200万以上就业目标相匹配;三是5%左右增速目标是防风险、提振信心和预期的利器。CPI预期目标从3%调降至2%左右,一是标志着政策逻辑从“防通胀”转变到“促回升”;二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新旧动能转换期下调通胀目标是经济转型的产物;三是需求不足背景下下调预期目标,更贴近实际情况;四是更有助于物价合理回升目标的实现,与其调高目标够不上,不如下调目标接近实际,更能凝聚实现目标的动能。

二、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担当主纲

政策总基调:更加积极有为,强化民生导向。具体体现为力度更大、节奏前置、方向更重民生、协同性更强、空间可动态调整五个方面。一是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综合力度明显增强;二是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要求靠前发力、能早则早,力图重新走到市场曲线前面;三是首次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是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政策创新;四是强调打好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发挥“1+1>2”的政策效果;五是政策空间可动态调整,不排除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加力的可能。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更重消费,存在加力的可能。一是新增政府债务规模较去年增加2.9万亿元,带动广义赤字率提高约1.7%,财政扩张力度明显加大。其中,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释放出强烈稳增长信号,同时新增专项债券和特别国债分别安排4.4和1.8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二是预计财政政策将靠前发力,尽早形成实际支出。三是财政支出结构将从更加注重投资向更加重视消费转变。四是财政政策保持灵活渐进、相机抉择的特征,不排除下半年根据经济形势动态加力的可能性。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结构性工具先行。面对高质量发展和政策效能下降的新形势,货币“适度宽松”的内涵或已由大规模刺激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宽松,转向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为重心的内延式宽松。具体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流动性维持充裕,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有力;二是降准、降息仍是年内可预期的政策;三是结构性工具加力扩围先行,稳定楼市股市、促进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扩容可期,提振消费再贷款工具或已在路上。

四、2025年重点工作:振消费、强创新、深改革、稳楼市、惠民生

(一)振消费:提收入、强供给、优环境,加快补上消费短板。位居今年十大任务之首,主要考量是短期畅通经济循环、应对外部冲击的需要,中长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如何提振,主要围绕“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三大抓手发力:一是聚焦“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规模翻倍”,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和新型消费供给,激发、释放升级类消费需求;三是多措并举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

(二)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报告突出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有三大发力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行业机会值得关注;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今年财政货币对设备更新改造的支持均明显扩容;三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重点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三)强创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三者要一体推进。一是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着力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二是强化“从0到1”的基础研究导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强化引才用才留才政策,全力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四)稳楼市:需求端松绑、供给端改革、金融支持与品质升级。一是需求端松绑与需求潜力释放,核心城市可能进一步放宽限制性政策,同时加速城中村与危旧房改造;二是供给端优化与存量盘活,主要是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预计增加5000亿元专项债用于收储土地和存量商品房;三是金融支持与风险防控,通过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和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为房企融资与保交楼提供保障;四是品质升级与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五)促民企:有效激发民营主体活力。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是经济中最有创新活力的存在。预计激发民营主体活力是2025年国内改革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二是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同时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等,增强企业信心。

(六)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建立稳股市机制。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报告重点提及了消费税改革等较为具体的方向,旨在增加地方财力,预计未来消费税品目扩围可期,汽车、酒等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后,有望下划给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预计建立稳股市中长期机制,已成为改革工作的重点。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为三大抓手,预计平准基金已经在研究或储备中。

(七)扩开放:积极稳外资稳外贸。报告从制度层面、外贸发展、外商投资等方面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扩大制度型开放和有序自主开放,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扩大与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对接。二是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等。三是多方位吸引外商投资,切实保障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八)惠民生:加大“一老一小”支持力度,相关机遇值得关注。一是报告强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养老产业增长空间值得期待。根据联合国的预测,预计未来十五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速仍有3.6%,同时2023年约有1.4亿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达4.5万元/年,养老产业有需求有潜力。二是制定促进生育政策,更多支持举措有望加快落地,以抢抓未来十年我国育龄女性总量相对稳定的黄金窗口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