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蛇年全国两会观察:上海正迈向世界级产学研深度融合新高地

第一财经 2025-03-10 09:22:53 听新闻

作者:王泠一    责编:郑嘉维

本届全国两会期间的三月五日下午,人大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即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在发言时指出:上海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业绩。她根据前期调研发表了所获得的信息:“即去年,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成果转化达到了365.93亿元,实现规模大幅提升。有的高校成果转让从700万元上升到4.76亿元,增长近70倍,去年仅孵化的创业企业就有30多家,研发的创新药都卖到了美国市场”。之后笔者就产学研深度融合议题和樊芸进行交流。

我告知樊芸代表:根据自己调研和第一财经日报的全局性报道,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省份均在新年初就提出: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健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机制。同时多家智库专家提出:有必要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尤其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形成核心能级。

我认为今后要注重的首先是发挥领军企业类似出题人的作用,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引导企业和地方、学校及海外科研机构合作者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时,要在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方面,政府部门有必要做好评估规划工作。以年度性激励机制为轴,实现可持续地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领舞者。而樊芸强调:“要改革专利、税收政策的双轨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让积极性”。她指出,“现行的专利、税收政策,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议对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让收入减50%交税,延伸到医疗科研人员成果转让,实施完整、统一了税收的政策。专有技术属于企业的核心资产,更要给予政策激励,与专利享有同样的政策”。

左起:三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龄院士、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首都合影留念。

其次,加速走向市场。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直面市场竞争的最前线。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能够精准捕捉市场趋势,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如长三角智能制造企业通过与顶尖高校合作,共同研发出新型智能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实现了产品线的全面升级。同时,企业开放的数据资源和实践平台,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实验田,加速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智库分析显示通过产学研融合:我国企业平均技术更新周期缩短30%,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提出了“并跑”。这是一个全新的战略合作模式,其本质则是深化高校与创新型企业的协作融合,发挥强耦合的“双主体”作用,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上海交大和华为合作成功研发鸿蒙系统作为校企“并跑”的典型范式,校长丁奎岭院士认为高校和企业要找好“高共识、深合作”的切入点,双方突破人才流动与考核的传统限制,让人才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兼顾校内研究与产业落地;同时,双方要各司其职、各展其长,让高校老师更多地专注于解决科技问题,企业解决工程验证与迭代问题,让老师的想法能够快速落地,缩短创新周期,加大创新效能;此外,高校和企业要有较为成熟且弹性的成果共享机制,在互利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双方的活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丁奎岭还很自豪地提供了上海交大校友创办企业即交大系的最新案例。即礼新医药创始人秦莹,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后在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内科血液研究所读硕士,在创立礼新医药医药前,秦莹还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担任生物治疗中心主任;而普米斯生物的联合创始人及科学委员会主席李斌, 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在去年十一月,此交大系企业创造了二天内海外“卖药”总金额就达42.38亿美元(超300亿人民币),震动创业圈。显然,这对上海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个有力的鼓励!

再次,在成果转化阶段注重资金积极投入。“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已经成为高度共识。从创新链的全过程看,成果转化最关键的环节恰恰是资金最为短缺的环节,进入产业化,需要有相应的资金各方面的支持。对多家企业负责人和高校合作方、科学家的调研显示:恰恰是在成果转化这个阶段因显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还存在着成功和不成功的风险。因此,我认为在这一阶段最需要政策资金支持。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指出:“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他认为:当下,政府投资基金逐渐成为一级市场投资的压舱石、引领撬动社会资本的风向标,是耐心资本的关键力量。

而2024年,上海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及未来产业基金,由上海国投公司即袁国华团队统筹管理;这被业界寄予了厚望!

全国人大代表袁国华在上海团会议上的留影

最后,让平台成为创新活力的策源地。近年来,各地纷纷创新设立“科研平台+政府+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上海同样取得系列建树、如徐汇区正积极打造的模塑空间。提倡阶梯式的培育优质企业,壮大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链主企业要融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构筑完整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在我的实地调研中,徐汇区人大代表、徐汇区龙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健慈介绍:模速空间这个市区联手推出的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最能体现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效应。如今,这里已经汇聚255家大模型企业、34个备案大模型以及100余家投资机构,开展了近300场生态活动。而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今年二月下旬得以在徐汇滨江成功举办,特别是人形机器人、DeepSeek的火爆出圈,让各年龄层市民都基本了解到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者们在研究什么,又有哪些正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大会以“模塑全球、无限可能”为主题,聚焦金融、医疗、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让高科技与日常生活无缝对接。

而关于高科技与日常生活的无缝对接,第一财经日报做了充分报道;特别是第一财经二月十六日的主题报道《老有所依:“无陪护”病房,真能放心入住吗?》尤其引发了共鸣。对此,一财资深读者、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老年科护士长周霞在品读后就告知我:“免陪护我科作为试点病房正在开展,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是有难点。人力不足是最大的问题,我们暂时还做不到全病区全面开展,只能试点一两个病房。人工智能肯定以后是要铺开,可以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这对病区管理、对患者和家属都很友好”。周霞还告知其想法比较多如可以让机器人送饭、机器人观察补液、也能看护病人,至少可以看着不适合下床的病人……

徐汇滨江举行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场景一览

作者和上海第八人民医院老年科护士长周霞交流人工智能赋能老有所依课题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