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多提及的词语就是发展与科技创新,我结合个人职业和研究方向做一点解析:
首先说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位置已经从布局、融入到了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
第一,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和逻辑发生深刻变化,相关资产的重新估值通道已经打开,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一年,资产价值在宏观分层的趋势下,出现了中观分散,微观聚集的新特征,这意味着更加专业的投资、耐心投资、价值投资的重要性凸显。
第二,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适应性变革,目前民众对工科院校品牌声誉认知提升的驱使下,财经院校、师范院校和文科院校面对的冲击更大,需要提前预判并调整模式,以财经院校为例,应该从激励措施角度重新调整架构,在经济学框架下对科技、工科成果进行平等对待,过去的倾斜性侧重财经是沉淀成本,拥抱技术并形成新财经是必然趋势。
第三,2025年的主基调是提升消费,包括适老化改造、居家养老以及科技养老消费将在顺应此驱使下,进一步服务于应对老龄化的大目标,有望在2025年产生深刻的底层共振反应,同时也需要从监管到市场主体的多方协同,形成正循环效应。
第四,2025年大模型技术有望产生多个Deepseek中国时刻,同时多模态模型(如视频生成)同样会产生新的爆发点,一定程度上减缓对计算资源的依赖。中国的RISC体系的计算资源将在2025占领一定空间并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 人形机器人持续发展,但在2025年打破技术瓶颈仍然存在较多变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陈吉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主题,从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大学责任等三个方面同复旦师生代表作了深入交流。
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了各类资本近5亿元注入。
上海创智学院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聚集一批顶尖青年人才。
该行通过广泛宣介、摸排调研、政银协同、活跃交易等方式,多向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有这样一群援疆医生,他们给当地医院带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