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功润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
改革越深入,愈需要推进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并从“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型离岸贸易”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其中“发展新型离岸贸易”不啻为创新提法。
毫无疑问,上海在发展新型离岸贸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区位条件上,更在于其基础厚植的制度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水平。
首先,上海拥有中国内地最成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制度创新经验。自贸区内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管模式,为离岸贸易提供了高效的监管环境。同时,上海自贸区率先实施的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池政策,为企业开展离岸贸易提供了便利的跨境资金管理工具。
其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联通世界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为离岸贸易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的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为大宗商品离岸贸易提供了重要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工具。
再者,上海港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5150.6万标箱,连续十五年位居全球第一。高效的港口运营能力和发达的航运服务体系,为离岸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物流支撑。
这些优势的叠加,使上海在发展新型离岸贸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地位。通过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有望成为全球离岸贸易的重要枢纽,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设立十年来,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4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广交会作为联通全球贸易的战略通道,正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大舞台,吸引全球广大优质参展商和众多专业采购商,携手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环境优化进程。
本质上,无论调整关税还是所得税,美国税收新政的核心目标都是提高美国作为投资地的吸引力,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对先进要素展开争夺。
中方高度重视中日韩合作,对合作前景抱有信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