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针对此前达闼机器人陷入停摆危机的消息,达闼机器人作出回应。根据达闼机器人披露数据,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达2亿-3亿元。达闼机器人表示,尽管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公司仍坚持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领域完成商用交付,为未来大规模应用积累经验。
达闼机器人提到,2024年,面对全球科创融资环境趋紧及美元资本撤离压力,公司启动战略调整。过去一年,达闼机器人优化了公司运营效能,提出公司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与资源整合,提升研发与交付效率,确保核心项目持续推进。同时公司也在集中资源聚焦在了人形机器人研发,深耕智能制造、银发经济、商务服务三大场景,加速机器人规模化商用落地。
达闼机器人本次披露数据显示,公司目前推出的全球首款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已经获得了千万元订单。68关节双足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底进入试商用阶段。公司自主研发的“海睿云端大脑”完成与DeepSeek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机器人全场景智能化升级。
今年2月,国华(00370.HK)公告,公司和达闼机器人就有关在香港成立一间合资公司签订一项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公司与达闼拟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并在人形机器人大脑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方面展开合作。合资公司目标为开拓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民用产品市场。今年年初,天津市津南区与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签署了投资落地协议。
根据达闼机器人披露内容,目前该公司在基础层面形成了包含4.5亿行代码的开源生态,系统层面实现2000余项专利,战略层面完成“云-网-端”全栈技术布局,并攻克了人形机器人云端大脑操作系统、智能柔性关节、灵巧手等核心技术。
在回应中,达闼机器人称尽管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公司在“行业寒冬中稳步前行”。
马拉松让更多人理解机器人行业,但最终决定一家企业能否走得长远的,是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机器人想要进厂打工,一步到位难于登天。整个概念验证的过程,考验的是团队的工程化能力。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爆发,消费电子、低空经济、车路云、算力、AI应用题材活跃。黄金股领跌;大消费走弱,食品、零售方向跌幅靠前。
机构指出,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关节强度、运动控制算法、能耗管理等技术领域仍存在一定的瓶颈和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尚需进一步优化。
实验室的完美环境与真实世界的复杂存在着本质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