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期间,呼吸道疾病流行情况受关注。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从多家医院了解到,由于近期早晚温差较大,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有上升趋势,但整体流行水平较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阮正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内的病原体都有检出,但整体情况可控,未出现高发。
尽管当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仍处于低水平,但专家表示,部分病原体阳性率较前期出现回升态势,应继续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范。
在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方面,免疫力较弱人群应根据疫苗接种指引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如出现发热、咳嗽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时,与人接触要佩戴口罩,并根据需要及时就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建议,对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如果出现低热咳嗽或明显咽痛,尤其是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2天没有好转,应考虑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胡必杰还强调,对于年轻人及免疫功能正常人群,若病情不重,可以自愈,不建议常规抗新冠治疗。但家中有脆弱人群,应做好有效地防控,避免传染给脆弱人群。
“鼠尿病”近年来在我国已不常见,但仍可存在于有水田的农村地区,被动物尿液污染的积水是钩端螺旋体病原体的重要传染源。
“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张文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一些人对于患者为何需要隔离产生疑惑,既然不会人传人,为何仍需采取隔离措施?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是人-蚊-人,虽然病毒不会直接人传人,但人也是传染源。”
基孔肯雅病毒不会在人际传播,人通过被带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至12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新发传染病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AMR),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主要威胁,二者均与人畜共患病密不可分,而要有效防控这类疾病需克服两个挑战,即跨部门协作不足和创新成果推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