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在沪举行的2025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乎者赢,先人一步——可持续跃迁的全球经验与本土策略” 主题论坛上,第一财经联合Future Vision发布《中国企业ESG评级跃迁报告》(下称《报告》)。《报告》首次从全球企业2024年在MSCI ESG评级的变动情况入手,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框架,助力企业的ESG评级实现跨越式提升。
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续战略总监周旭峰对《报告》的核心发现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解读。他引用《报告》研究认为,中国企业最近几年在全球市场的商业成就有目共睹;在MSCI ESG评级体系当中,中国企业也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崛起。
对于“跃迁”,周旭峰认为其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国ESG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第二,不是线性或匀速前进,有一定跳跃性与不确定性。个体差异较大,整体处于上升趋势。
《报告》得出了三个重要结论:第一,在过去十年当中,很多成功的中国企业已经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ESG评级提升当中获得了新的竞争力和增长。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从社会问题入手,寻找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并且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增长找到新领域和空间。这并非只是完成任务的指标性工作。第三,新时代企业的战略范式本质发生了重要变化。企业要从原来纯粹的或部分的价值分配者,转变为价值的创造者。这也是重建商业文明的底层逻辑之一。
周旭峰还根据《报告》解读了中国企业ESG评级跃迁的四大表现:
第一,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水平几乎在所有行业上快速赶超。去年一年,在MSCI 的ESG评级当中提升2级甚至3级的ESG企业当中,中国企业占了一半以上。
第二,中国金融、非必需消费品(含汽车行业)、公用事业、通信服务、信息技术等行业的改善率均超全球平均水平,显示这些行业的中国企业全球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快速提升,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第三,中国企业的失分项,是在公司治理、公司行为两个关键议题上。同时,这也是有巨大提升潜力的地方。
第四,ESG评级提升优异的企业,基本上普遍在进行可持续发展和ESG赋能商业的探索,而且部分具备解决方案输出能力的企业已成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尤其是中国头部企业已在构筑ESG护城河。
此外,中国企业具备巨大的提升潜力。周旭峰举例道,对于去年全球MSCI中企业的ESG表现,《报告》抽样了2497家企业,占所有全球参与评级企业的1/4。涉及11个一级行业和65个子行业,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涵盖了全球最主要的经济体。其中,中国尤其是内地企业居于评级中间部分,基本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不过,在领导者级别的企业,低于全球标准;在相对后置的企业,也略高于全球标准。这为下一步中国企业的发展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纵观全局,首先,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评级跃升明显。
亚洲各个经济体的评级改善表现非常强劲,中国、韩国、阿联酋的企业评级提升比例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评级调降的比例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观察细分数据,2024年约69%的企业在ESG评级当中基本保持不变,9.5%的企业评级发生了调降,21.5%的企业调升。升级企业中,中国占了近1/4,这一指数上排名全球第一。按照ESG的净改善率等维度,中国和美国在很多指标上已相当接近。
一些行业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具备了比较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比如非必需消费品、金融、医疗保健行业。《报告》分析认为,国家战略支持,内需市场提供试错和规模化空间,产业链全链条的自主可控,以及技术创新等,都是企业实现快速跃迁式发展的原因。
其次,中国企业已变成了强劲的追赶者,在落后和中间的这两个级别上,基数非常庞大,这为更多中国企业进入到领导者前沿的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行业分析角度,MSCI对于整个评级的议题也在不停地调整。因此,《报告》提供了八个问题作为思考工具,可以和企业自身ESG评级现状形成对应,帮助企业提升评级。建议企业在目标策略、精准披露、行动优化、保持沟通等四个方面入手,最后形成长期的风险规避和维持。
“相信伴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和ESG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国企业全球可持续竞争力将不断增强。我们将见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站上行业领先者的位置。”周旭峰总结道。
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此类言论纯属“贩卖焦虑”。希望美方停止泛化安全概念,停止炒作所谓“中国威胁”,停止抹黑干扰中国对外正常经贸合作。
“2025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活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国气象学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天气网承办。上海站的活动由上海市气象学会与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近百名青少年和家长通过专家课堂与手工实践,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亲手制作气象主题冰箱贴,迈出成为“敢作气候担当”的第一步。
欧方做法有违中欧领导人共识精神,对中欧经贸关系和金融合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中方敦促欧方,立即停止列单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