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通苏嘉甬高铁汾湖隧道“红船号”盾构机在江苏吴江顺利完成接收,标志通苏嘉甬高铁全线首条隧道贯通。
汾湖隧道是通苏嘉甬高铁的全线控制性工程,跨越浙江和江苏两省省界,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全长3732米,其中盾构段2420米。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采用一台14.82米的国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红船号”掘进,设计时速350千米,采用盾构法+明挖法施工。
自2024年8月盾构始发以来,“红船号”盾构机克服了诸多困难。隧道沿线经过多个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涉及河道改移工程,施工风险高,技术难度大,环保要求严。特别是超浅埋掘进风险极大,汾湖隧道2号井的始发覆土厚度仅为8.6米,穿越太浦河河堤最浅覆土为14米。项目部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同步注双液浆的填充系数、凝结时间,使汾湖隧道管片上浮量控制在毫米级别。
建设管理单位沪杭客专公司会同施工单位中铁隧道局项目部多次组织召开方案评审、专家论证、条件验收和技术交底会,不断优化下穿风险源施工方案,对盾构机掘进过程开展实时动态监控,动态调整盾构机掘进姿态,对盾构机刀具、泥水系统、同步注浆、盾尾油脂等关键部位加强监测和保养,确保盾构机各项性能良好,有效保障隧道施工顺利推进。
施工过程中,针对汾湖特有的地质条件,对“红船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进行了深度智能化定制。内部集成了中铁隧道局首席专家洪开荣团队自主研发的“大盾构工程智能建造”管控平台和盾构智能互联项目协同管控应用系统,构建了“管理标准、监管可视、采集自动、信息数字、决策智慧、”的盾构隧道智慧建造管理体系。搭载中铁隧道局自主研发的泥水盾构智能掘进、弧形件智能拼装、智能感知等系统和设备,实现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隧道建设。项目团队还积极制定详细的环保措施,严格执行绿色施工标准,采用多级泥水处理工艺,配备先进的泥水分离系统,并通过离心机、压滤设备将泥浆处理到上一循环开始掘进时的状态,实现“浆不落地、水不外排”的目标,做到“零渗漏、零排放、零污染”。
通苏嘉甬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丰”字形国铁网的南北向主骨架。通苏嘉甬高铁自盐城至南通高铁南通西站起,向南经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宁波市,引入宁波枢纽宁波站,新建线路长30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设11座车站,建设工期5年。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将与盐城至南通高铁、京沪高铁、沪昆高铁、宁波至台州至温州铁路、沪宁沿江高铁等多条线路相连,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布局,方便沿线人民群众出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一轮市级层面集中选聘的144名“科技副总”、147名“产业教授”,陆续奔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火热一线。
宁波数字安全产业基地位于宁波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区,由北仑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委托360集团成立属地独资公司运营。
位于张家港的信义光伏微电网项目今年3月正式投运,41兆瓦分布式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年发电量超1.8亿千瓦时,相当于为地球“减负”约17.9万吨二氧化碳。
随着甬舟铁路与甬舟高速复线的建成,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的关键节点将逐一打通,“海陆空铁”立体物流网络将加快成型,宁波对长三角的辐射力将一步增强。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近日升级《苏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实施细则》。